体味三秦大地 感悟中华壮美——中芭主创团队赴陕西省采风感想之王琪

标签:
文化中央芭蕾舞团 |

中央芭蕾舞团“2016年第七届芭蕾创意工作坊”筹备在即,根据剧团对于明年“工作坊”的创作要求,中芭组织全体编创人员赴陕西省进行“深入生活”的采风活动,力求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收获灵感,从而创作出最“接地气”的现实题材的作品。2015年10月5日-10月14日,为期10天的采风活动让编导们收获颇丰,回团后大家纷纷对于采风所得进行了总结。
谈采风感想及感受
我在这次采风中的第一步就是从迈进西安城墙开始的,而这一步更是注定了一次穿越式的体验。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炎黄结盟,华夏的奠基,十三朝古都。曾经辉煌的一页那就是唐朝,它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也是古代陕西最繁荣的时期,置身于一幅幅壁画中恍如隔世。上至帝候王妃,下至黎民百姓,音乐和舞蹈好像是他们共通的语言,并且大唐帝国空气中的自由开放,使得异域歌舞和中原乐舞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造就了古代音乐歌舞的黄金时代,这也正是对于我们今天的芭蕾艺术创作者最重要的启发之一。
这里也是丝绸之路的起源,西汉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欣赏了陕西古老的戏曲“秦腔”(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成熟于秦,一出著名的《火焰驹》让我领略到了这个曲种的特点,高亢激越,豪放,但要细细品味那其中细腻柔和的韵味,这与我所认知的委婉派的昆曲成为鲜明的对比。流传千年的“老腔”(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质朴,本色,自然,无修饰的表演和演唱瞬间就把我带入到了关中民俗风情之中,仿佛看见他们在劳动的形象和对生活的热爱。我想无论是为了缓解劳作中的疲乏,还是自我情感的抒发,他们在生活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在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下形成了赋含秦风秦韵,慷慨激昂,雄壮强悍的老腔艺术。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中被誉为“地上兵马俑”的8600多根精美的拴马桩尤为引人注目,精美的石雕工艺极大丰富了我国民间石刻的艺术宝库,院中还有大批的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名人字画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这些藏品全部是由民间收藏艺术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20余年辛苦采集,保护创办的。我深深地被他这一伟大的壮举所折服,而且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值得去推敲的,这就是一笔精神上的财富,中华民族文明的财富。
经过五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两汉三国的发祥地——汉中,在这座悠闲的小城市里曾经上演过很多不平凡的历史活剧,并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异常丰富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栈道,石门摩崖石刻等名胜古迹,最为宏伟壮观的当属古栈道,石门摩崖石刻。古时中国古代西部的交通阻于秦巴天险,故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是指这里,先民们不畏艰险,开辟跨越天堑的诸条道路,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栈道石门蕴涵了建设者的创造性与智慧,用“火焚水激”方法开凿,这是多么非凡的毅力和壮阔的情怀,谱写着一曲古人辟路通疆,开拓进取的宏伟诗篇。石门摩崖石刻,是古代文人经过栈道石门看到如此壮阔伟大而感受于怀,为文题记或题词留名,最终形成了浩瀚的石门石刻,内容之宏富,书艺之高超,那一个个文字像似舞者一般在崖壁上翩翩起舞。
停下脚步,仰望天空深呼吸,再看看身边的花花草草,还有脚下的这片土地,这苍穹才是万物的根源,生命的开始,我们要深究的东西太多,不得不感叹我们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回归到我们自身,我们这一代的艺术工作者,要创新更要挖掘,挖掘我们最本质的东西,根的源泉!
撰稿:王琪/审稿:孙元娜/摄影:时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