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镜”系列报道之《黑眼睛的姑娘》编导李旸访谈

标签:
文化中央芭蕾舞团 |


中央芭蕾舞团《第六届芭蕾创意工作坊晚会》即将在2015年4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天桥剧场如期上演。紧张的舞段排练,精心的舞剧打磨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如果说,在剧目演出过程中的舞蹈动作演练是演员们最为辛苦的阶段,那么演出开幕在即,便是剧作编导最为紧张、忙碌的时刻。
而这紧张、忙碌的最后打磨、修整阶段,也正是舞剧编导们才华与智慧集中展现的阶段。为了能够保留下这些珍贵的创意点滴,为了记录下这难忘的日子,为了让广大观众能够更真切的地感受到芭蕾创意工作坊所散发的青春气息以及舞台前后营造的艺术氛围,我们利用排练的间隙采访了这些优秀的青年艺术家。
2015年4月24日,在天桥剧场的舞台上,在舞剧《黑眼睛的姑娘》的排练间歇,我们见到了编导李旸。在李旸爽朗的笑声中,我们对坐舞台,在紧迫却带着轻松的气氛下开始了本次访谈。
问:经历了几个月的打磨之后,在即将舞台呈现的最后时刻,你心中的《黑眼睛的姑娘》是否原本如初?
李旸:舞剧《黑眼睛的姑娘》是我在新疆采风过程中所产生的创作灵感,这部作品是基于自己内心本真的情感抒发,因此,虽然经过几个月的创作与打磨,剧中的立意和情节主线一直没有改变过!在与演员的创排过程中,只是去粗取精,摒弃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对于我而言,编创的过程就是在一遍遍的接近于自己希望更准确的表达那份情感——当踏上新疆的土地、当站在天山的脚下、当面对着巍峨耸立的山峦,我看见山之上是天,山之下是地,这之中是我,我感到人太渺小了!我太渺小了!我们应当将自己看轻一点,那么心中那些质朴、纯粹和真实的东西才会显现。
问:作为芭蕾创意工作坊舞台上最年轻的编导之一,在节目的编创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诸多问题,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李旸:是的,几乎一天一个问题!哈哈......首先,由于本届《芭蕾创意工作坊晚会》的排演时间与剧团另外两场演出(4月23、24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和5月7、8日在天桥剧场上演的《追梦》)临近,这样使本不富裕的编创时间更加的紧迫。其二,第一次在中芭芭蕾创意工作坊的舞台上进行舞剧创作,在与演员、舞美之间的沟通、协调上还略显生疏。但是,幸好几个月的“坚持”,在摸索、磨合中将问题一一化解。按照常理,临近演出,本该害怕“问题”,但我却希望有不期而遇的“问题”能够给自己及时的提醒,从而在真正登台的时刻给观众更完美的享受。
问: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你对自己即将上演的作品有怎样的期待?
李旸:可能按照别人的经验,艺术作品的创作者都希望舞台展现的那一刻,完全的、一模一样的实现了自己的想象与预期。然而,我更希望舞台上呈现的最好不要和自己之前想象的一样。这其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原因:
首先,在我所创作的舞剧《黑眼睛的姑娘》中立意非常明确,但在情节和结尾的处理上,留有很大的空间;这也是我在创作中的偏好,就像中国的水墨画,大量的留白也是一种境界和喻意。我希望观众在观看我的作品时,根据自己的理解,会有着不同的结局、不同的寓意。这也好比,舞台、演员如同一只瓶子,艺术作品如同瓶中饮品,而我作为编导就是在向瓶中注入;我不希望在注满后将瓶盖扣紧、贴上标签,来定性它是酒、是茶还是水,而是敞开瓶盖让观众品尝其中味道。
其次,在与我合作的演员和舞台设计老师,都是作品众多、获奖无数的艺术家,与他们在一起创作时,往往越是精炼的要求,越能够激发他们更大的创作灵感。而我也更倾向于给他们一些创作的框架,更大自由度的发挥他们的二度创作。在这一点上,我希望自己向所崇拜的著名电影导演王家卫致敬。在各种媒体中听与他合作过的电影明星们提到,王家卫导演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很少给演员提出具体的要求,而是给出一个宽泛的创作思路,然后留给演员最大的创作空间。这样的结果反而多次成就了他一部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一次次问鼎业界大奖。而我也希望能够从他身上有所借鉴,成就自己的艺术之梦。
我相信,在舞剧《黑眼睛的姑娘》上演时,中芭马晓东领衔的舞蹈表演以及由龚勋、邓文等经验老道的设计师亲自操刀,一定会在演出当天的舞台上呈现出超越自己想象的完美杰作!
在采访的最后,编导李旸希望通过我们的笔触,感谢那些在舞剧创作过程中帮助、支持过他和剧组的所有朋友,也感谢关注中芭芭蕾创意工作坊的舞迷朋友们,也希望表达出自己的作品:《黑眼睛的姑娘》能够让现场的观众剖开心中的层层“绑缚”,让观众在轻松的状态下感受自然与人的亲切之情。
撰稿:孙政/审稿:孙元娜/摄影:时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