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赛尔》,演绎浪漫芭蕾“生死恋”

标签:
文化中央芭蕾舞团 |


4月11日19:00,中央芭蕾舞团在清华园最美的季节——正值新清华学堂启用三周年纪念之际,带着浪漫主义芭蕾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吉赛尔》,为清华大学的师生们演绎了一场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芭蕾“生死恋”。
新清华学堂自2012年4月启用以来,中央芭蕾舞团已经五次来到清华大学,分别献上了5部中外经典芭蕾舞剧,其中既有中国经典作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也有《天鹅湖》、《堂·吉诃德》、《吉赛尔》等西方芭蕾经典作品。学校领导也非常重视此次演出,特别邀请到了杨振宁院士、新清华学堂的设计师李道增院士以及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老师前来观看演出。演出前冯英团长对他们能前来观看演出表示非常高兴,也相信他们一定会喜欢中芭的《吉赛尔》。
《吉赛尔》可以说是衡量芭蕾舞女演员的一块试金石,因为它不仅要求女演员具备娴熟纯正的芭蕾技术技巧,准确地把握住浪漫主义芭蕾风格,同时更要求芭蕾艺术家具有非凡的戏剧表演才能。两者不可缺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舞剧《吉赛尔》自诞生以来,众多世界优秀的芭蕾舞者都成功地塑造过各自不同特点、各有千秋的“吉赛尔”形象。而当晚的“吉赛尔”由朱妍扮演,作为中芭的首席明星,也完美演绎了属于她的“吉赛尔”,从一出场无忧无虑的乡村少女,跳着轻快地舞蹈,纯洁、质朴,到遇到张尧扮演的“阿尔贝特”时少女的羞涩、期待与愉悦,再到得知真相后悲痛欲绝的疯狂舞蹈,每一个过程都牵动着在场观众的情感。其中对女演员要求最高的则是芭蕾艺术几百年历史上最精彩感人、最惊心动魄的所谓“发疯”,此时吉赛尔似乎在一刹那间从一个天真、活泼、调皮的少女变成一个看破红尘的女性。她那忘我、纯洁的爱情被摧毁于现实世界的虚伪与丑恶、残酷与欺骗。她承受不了命运的无情打击,同时也不甘心被粗暴地剥夺她爱的权利。这一段也是最需要女演员拿捏分寸的部分,朱妍则处理得非常细腻,既不会让吉赛尔过度疯狂,又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她的痛苦、疑惑、震惊与绝望,让观众都沉浸在吉赛尔的世界中久久不能自拔。
第二幕开头,整整一大段舞蹈没有什么更多的情节,它只是塑造了维丽斯世界的舞蹈形象。但是就芭蕾艺术的发展而言,《吉赛尔》第二幕的舞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芭蕾开始向交响舞蹈转化最早的标志。无论是在舞蹈动机的选择,舞蹈主题的展开,舞蹈语言的精炼还是各种舞蹈形式的运用,《吉赛尔》第二幕都是一个光辉的典范,时至今日也不愧为芭蕾艺术的瑰宝。在第二幕中最著名的要数吉赛尔与阿尔贝特的大双人舞,包括慢板双人舞,阿尔贝特和吉赛尔的变奏以及coda。这段双人舞已成为芭蕾艺术的经典之作,经常单独演出,并被定为各种国际芭蕾舞比赛的规定剧目之一。双人舞开始时吉赛尔非常缓慢地把右腿抬到旁边145°,然后腿保持不动,转向跪在旁边的阿尔贝特,变成阿拉贝斯克舞姿向前倾,好像在向他诉说着什么。然后又缓慢地从他后面绕过去……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控制动作,朱妍则稳稳完成了这个高难度的动作,高超的技巧令现场观众折服。
《吉赛尔》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对原来的芭蕾服装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用过膝的、形似一口钟的白纱裙代替了原来极为笨重的旧服装。而且正是在这一时期,女演员首次穿上了脚尖鞋以表现轻盈欲飞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感觉。因此后人把这一时期的芭蕾舞剧形象称为“浪漫主义”。而舞剧《吉赛尔》无论从它严谨的戏剧结构、深刻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的刻画、编舞的创作手法与舞蹈精彩的处理等方面都达到了浪漫主义的顶峰,因而成为人类文化艺术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中芭版的《吉赛尔》群灵舞者们的整齐划一、轻盈飘逸,女主角纯真生动与哀伤欲绝兼具,男主角的潇洒多情与懊恼悔恨并重,将这一出浪漫主义芭蕾“生死恋”演绎到了极致。
撰稿:胡卉/审稿:孙元娜/摄影:王崇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