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芭蕾更加国际化——马聪专访

标签:
中央芭蕾舞团文化马聪塔尔萨芭蕾舞团 |


最近两周,在中央芭蕾舞团的排练厅里多了这样的一个身影:俊朗的面容,从容坚定的脚步,给人的感觉是那么亲切。说他是中芭的新朋友,可他从1995年就已经来团参加工作了;说他是中芭的老朋友,这却是他15年来第一次重新回到中芭的排练室。他就是原中央芭蕾舞团的优秀演员,现任美国塔尔萨(Tulsa)芭蕾舞团驻团编导马聪先生。
当被问到重回熟悉的中央芭蕾舞团有什么感受时,马聪说:“我是1995年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专业毕业,之后来到中芭的。当时中芭需要一些有古典舞基础的演员来表演《红色娘子军》、《祝福》等中国芭蕾舞剧,我认为是个特别好的机会。因为芭蕾舞是一把开启国际舞蹈大门的钥匙,是一门很好的世界性的舞蹈艺术。四年间,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包括当时的芭蕾大师、团领导们的帮助。机缘巧合,我来到了美国塔尔萨(Tulsa)芭蕾舞团。它是1956年建立的,建团者是美国相当有名的五位印第安女舞者之一,现在这个团在美国的舞蹈界被评为美国前十名。这一去就是15年,直到去年冯英团长联系我,说能不能把我的作品带回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她听说我在国外有一些作品,她也很欣赏。我觉得在国外学了、跳了、编了这么多年,现在有机会回到自己的‘母团’,把我所学的东西传播给现在的演员们,跟大家交流,这也是我的一个梦想。我很愿意用我个人所学到的知识,让中芭能够更广泛化、国际化。”
马聪此行到中芭,除了必要的工作和排练外,恐怕就是和老朋友叙旧了,心情很是激动。他表示:“之前虽然每年都回来,但时间很短,一般只能在北京停留一天。2009年团庆50周年的时候我也在,但是人好多。像这样的合作,和大家进教室排练还是第一次。”
这次马聪带来的作品是2014年5月在美国首演的《托起沉沦》。在谈到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时,马聪说:“我想引起大家的共鸣,让这个作品的正能量打动大家。
这次带来的是一个大概4分钟的双人舞。我想展现给观众的是一种唯美的东西,观众在看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感受,不想把观众的感受限定住。音乐也很好听,是小提琴和钢琴的,非常美,非常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
在谈到具体的排练过程和演员们的表现时,马聪这样说道:“这段双人舞对于中芭的演员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特别是男演员,因为这不是一般的古典大双人舞的技法,它融合了现代芭蕾和古典芭蕾,又融入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不光是技术技巧方面要做得很充实、很完美,在感情色彩上,也要能很好地把握中西方文化。我所编的都是中西方结合的东西,现在这样的东西在国外特别流行,国外的观众非常能接受。我认为东方强调韵律和感情色彩,西方拥有的是动力的元素,它们能结合在一起就特别完美。这是排练的第二周,中芭的演员们相当努力,他们果然都是精挑细选的,能力和技术没有问题。只是这样的形式对他们来说有一点新,需要一点时间来排练,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展示得特别好。我对他们的排练过程相当满意。”
最后,马聪也表达了他对中央芭蕾舞团的美好祝愿。他说:“去年在肯尼迪中心演出时,我有幸见到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文化处的公使衔参赞——李鸿女士,她希望在国内看到我的作品,并在国内搞一些创作,让更多的西方人接受我们。于是我就在想,要发扬中国的芭蕾舞,自己的东西是永远不能抛掉的,问题是怎么能和西方融合。中芭属于国际大团,希望中芭创作出来的东西,外国的团也能跳。将来的趋势是中国的芭蕾让西方人去跳,这是我的一个愿望。以我的古典舞背景、国内国外的经历,有愿望为中芭铺一条路,让我们自己的艺术和国外交融。这在市场上和艺术上都会有很大前景和发展。我也希望此行是一个长久合作的开始。”
采访撰稿:周超然/审稿:孙元娜/摄影:张一





后一篇:舞动绿茵 魅力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