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在“行军”途中——泰州对话芭蕾大师徐刚

标签:
文化《红色娘子军》泰州大剧院中央芭蕾舞团徐刚 |

中央芭蕾舞团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50年周年全国巡演演出队在烟雨蒙蒙的日子里,来到了江苏泰州。“泰州城因水而设,因水而兴”。一场烟雨,让中芭的演职员们领略泰州水的魅力,也洗涤了一路奔波的风尘。
6月17日,泰州观众迎来了《红色娘子军》在泰州大剧院舞台上的飒爽英姿。中芭此次演出阵容是:鲁娜扮演琼花,周兆晖扮演洪常青,李洁扮演连长,侯爽扮演战友,孙晓倩扮演小娥,郑宇扮演小庞,李科扮演南霸天,姜维扮演老四。
马可.波罗曾这样评价泰州:“这座城市不大,但尘世的幸福极多。”在这不大的城市里,《红色娘子军》在“行军”途中。此时,对话中芭总排练者、芭蕾大师、国家一级演员徐刚,了解《红》剧巡演半程的状态。
问:此次巡演启用了不少新人,如李洁和侯爽饰演琼花、郑宇饰演小庞、孙晓倩演小娥等。启用新人的目的是什么? 如何选择新人担当重要角色?
徐刚:《红色娘子军》到今天已经历时50年。在这期间,饰演过琼花的演员超过40人,洪常青也是几代人了。一部经典剧目,必须是历久弥新的过程。比如,5月的重庆演出,我们就启用了郑宇来饰演“小庞”,在武汉公益演出中,李洁担当琼花的角色、孙晓倩在无锡饰演小娥、侯爽还将在山东的公益演出中饰演琼花。所有的演员,都是经过群舞演员演出的磨练,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角色的要求,通过各种方式考核,选择适合他们的角色。
问:我们的演员出演《红》剧,进步是什么,需要提高的是什么?
徐刚:现在的年轻演员,在芭蕾规范的技术技巧上掌握得更优秀、更准确,转、跳等掌握得非常好。他们目前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是《红色娘子军》革命气质的表现力。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对于革命题材或战争题材的影片资讯看得少,观看这些题材的电影或资料也是学习。有时,我们会采用摄影摄像等形式,辅助语言指导的说服力,让年轻演员看到自己真实状态下的表现,帮助他们提高对角色和动作的理解与把握。
问:此次巡演是《红色娘子军》“50年50场”的组成部分,我们已经走过深圳、重庆、武汉、温州、宁波、无锡等城市,现在到了泰州,行程已经过半,您如何激励演员保持演出状态?
徐刚:我们经常说,作为演员,这是你的第10场,或第100场,但对很多观众来说是第一场。昨天来看演出的观众,今天再来看第二场、第三场的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观众,一个剧目的一场演出可能是他平生唯一的记忆。“娘子军”至今已经演了4000多场,尽管演员非常熟悉剧情,但不能说“我的动作就可以轻点,速度慢点”。作为职业演员,必须懂得演出的意义:从化妆到最后谢幕基本上有三个小时,始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角色,对观众负责。
问:这次巡演的《红》剧版本怎样?有观众说,与芭蕾舞电影版有不少不同之处。
徐刚:中芭这次巡演是采用1964年首演的版本。电影版,因为拍摄需要,有些地方做了改动。比如,音乐受当时样板戏的影响,穿插了一些京剧的元素。1992年,中芭重新恢复排演1964年这个版本。当时,由李承祥、蒋祖慧导演亲自来指导我们排演。
问:《红》剧是中国芭蕾舞历史中的里程碑,它和西方芭蕾有什么区别?
徐刚:这部舞剧使用的是西方芭蕾舞蹈的语汇,在足尖上表现了一个中国的故事。比如,女演员的脚尖碎步走,芭蕾术语叫“苏依维suivi”,这个动作在众多芭蕾剧目中可以看到。在《红色娘子军》的第一场,琼花被打得遍体鳞伤,在雨夜的椰林里碎步走。那个时候,你从这个动作设计里,就能感觉到琼花的孤独迷茫。同样的动作,放在法国浪漫经典之作《吉赛尔》里就是二幕鬼王的动作,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所以说,中西碰撞若结合得好,就有特点。不好,就不能成立。总的来看,《红色娘子军》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外国人看我们的《红》剧,看到足尖上的战士,接受了,说明外国人接受这样的独创。中芭将《红》剧带到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演出,是非常受欢迎的。
问:请说说您的工作之一,“走进芭蕾”。中芭的“走进芭蕾”项目是如何开始的?
徐刚:中芭前任团长赵汝蘅在任职期间,曾经给一些国家部级干部在礼堂讲课,做过一些普及芭蕾知识的讲座;后来是三部委共同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芭很早就有这个模式,再后来定名为“走进芭蕾”。刚开始是冯英团长主讲,我辅助课堂部分。慢慢地,我就接过来,从头到尾讲下来。当然,剧团还有其他人担任主讲人。
问:您喜欢做这个普及工作吗?
徐刚:讲得多,比较熟,就有一些感觉。每次讲完,我都不太满足,感觉有些粗糙,现在只是呈现图片给听众看就显得简单死板。今天的科技发达,起码应该采用一些视频的、活动的资料吧,更形象一些。比如,讲到《天鹅湖》,就可以放一段视频嘛,需要完善素材,让听众、观众更好理解芭蕾舞艺术,懂得如何欣赏,普及多了,才会有更多的观众买票看芭蕾演出,回归剧场。
问:作为芭蕾大师,每天您要给演员上基训课,是如何点燃他们的激情去面对单调的练功呢?
徐刚:第一,我尽量不重复。每天,我上课的内容从把杆开始就变化。一旦变了课,他们就有可能去记忆一个新动作,他们的神儿就在课堂上,这是我总结出来的体会。但是,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热身后的中间部分,可能是两天一变,或两堂课一变,至少在北京是这样的状态。把杆基本上每天都变。演员要记动作,看老师出怎样的动作组合,有怎样的音乐伴奏(钢琴老师伴奏有即兴发挥的时候)。这样,演员们始终处在一个兴奋状态。在舞蹈学院,半年一个动作,这是有训练价值的,但另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这样就疲劳了,越上课越枯燥。所以,我尽可能有变化,或者差不多的动作,今天和明天在节奏上出变化。这样,演员不但能有新鲜感,同时又有训练价值。不能像舞蹈学院老师那样去死扣动作,因为演员来团时已经成型。我们不是完全改造,而是不断打磨演员。在古典芭蕾范畴内,让他们的肌肉在各方面,如跳、转等都活动到,人伸展开了,然后开始排练。练功的目的是为了有一个很热的身体去排练。排练时,就要求跳变奏、跳大双人舞,练体力。排练最终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所以,从上课的第一个动作开始,就要让演员明确:这个动作是为了以后演出打基础,光做擦地,不经过小跳,就做大跳,这是不对的。因为芭蕾的科学性是循序渐进,小跳、中跳、大跳这样过来的。必须尊重这个规律,遵循这个规律,设计课程内容。
和芭蕾大师徐刚的对话,让人不禁陷入沉思。芭蕾是舶来品,是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古典芭蕾讲究的是严谨规范,追求唯美极致。演员为了达到这样的规范与唯美,原本放纵的身体,依靠科学的芭蕾训练方法,变得张弛有度,游刃有余。《红色娘子军》,中西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音乐创作的成功首先为整部剧目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民族文化与芭蕾结合的表现力,为这部经典平添神来之笔,让观者望其形而舞, 听者闻其音而乐。
《红色娘子军》通过50年的传颂与传播再次证明,芭蕾艺术需要中国的旋律,中国的舞姿,中国的力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全球化的大势之下地域文化发展所应遵循的规律。立足本民族的根基,吸收外来有益的营养,中国民族化的芭蕾艺术才独具魅力,才能有更多经典作品在国际舞台上旋转飞跃。
撰稿:金玲/审稿:蒋山、孙元娜/摄影:于国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