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求索 无尽的创新——中央芭蕾舞团《第五届芭蕾创意工作坊》首演圆满成功

标签:
中央芭蕾舞团《第五届芭蕾创意工作天桥剧场文化workshop |
2014年4月25日19:00,中央芭蕾舞团《第五届芭蕾创意工作坊晚会》如约在天桥剧场隆重首演,本届的主题为“开放的求索”,晚会集中展示了由中央芭蕾舞团三位优秀的青年编导费波、张镇新、王思正分别编创的三个题材不同、风格迥异的芭蕾新作——《哈姆雷特》、《香莲·赛莲》和《偃师》。
由中央芭蕾舞团冯英团长积
极倡导并不遗余力地推动的年度演出活动已经逐渐成为中芭培养青年艺术人才和打造公益品牌项目的代名词。随着Workshop这一品牌项目的不断升温,越来
越多的青年芭蕾舞演员们更加渴望汲取和体验舞蹈创编的艰辛与乐趣,而一批优秀的年轻舞美设计人员和演出宣传策划人员也脱颖而出,积极投身其中,在这个剧团
为年轻人搭建的平台上各显其能、大放异彩!Workshop也随之迎来了第五届。
按世人的传统,“五”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五年也应该有一个小结。“开放的求索”就是要以一种无所拘束的姿态,表达主创团队对生活、对人文情怀的审视、探寻和追求,这也是我们五年来一直不断努力并追求的方向。从2010年第一届最开始时,几分钟的简短双人舞、三人舞的创作尝试;到十几、二十多分钟的小品式作品编创;再到今年四十多分钟、甚至一个小时的中型芭蕾舞剧的挑战,中芭的年轻编导们一步步夯实了脚下的“路”。
“如何用足尖讲故事”是冯英团长为青年编导们出的新难题,而且这个故事不但要讲“好”,还要讲“精”。三位编导经过反复斟酌,在《第五届芭蕾创意工作坊》项目立意之初,就选定了《哈姆雷特》、《香莲·赛莲》和《偃师》三个不同题材的故事。
《偃师》:玄机在于“用心制造”
90后编导王思正参加了四届workshop,而对自己不断要求的他两年前重新回到北京舞蹈学院进行深造,今年是第一次尝试做一部近一个小时的中型舞剧。《偃师》根据潘海天当代科幻小说《偃师传说》改编,作品选材自《穆天子传》里的一个传说《偃师造人》:相传在先秦时期周穆王向西巡狩的时候,曾经在遥远的异域遇见过一位奇人机械师名为偃师,他曾献给穆王一个比现代机械人还要出色的人偶,这个人偶制作的如同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会跳舞,会唱歌,因此穆王大赞偃师技艺精湛,于是这份美名与其典故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那便是:偃师造人唯难于心,就是说技艺再好,人心难造。编导王思正这样阐述
“整个作品的改编是围绕在偃师的个人内心情感中所发展开来的,但立意其实是落在‘唯难于心’上。作为一件精美艺术品的人偶之所以能博得盛姬的笑,其玄机就在于——用心制造,而‘用心’一定是源于一份非常善良朴实的情感。这一切都是我有感于周遭的大环境,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用心’二字显得愈加弥足珍贵。”
在舞台表达上,舞剧呈现了不少《诗经》中的意境,并不断延展开来,引得观众跟着剧中人物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前秦时期。剧中,“为爱制造”的偃师由优秀青年演员张熙扮演,“为爱表达”的人偶由优秀青年演员郑宇扮演,倾国倾城的盛姬由优秀青年演员谢丽君扮演,“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周穆王由主要演员周兆晖扮演,群舞演员则特邀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的同学们表演。
《香莲·赛莲》:尽显女性独特足尖美
古典舞出身的张镇新在中芭团里算是个“异类”,超乎常人的柔软条件和延展性,使得他往往在剧团举办的“走进芭蕾”演出活动中是那个最受观众欢迎的人,但张镇新的能力又不仅如此,作为剧团的编导之一,从2010年第一届workshop开始,他每年都积极参加,并且在前四届workshop活动中编创的《天黑请闭眼》《记梦·思》等作品,在“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中屡获佳绩。
今年编创的《香莲·赛莲》根据冯骥才文学作品《三寸金莲》改编而成,讲述了喜气洋洋的佟家大院里,一场赛莲大会即将开始。大太太“香莲”美艳无双,独占鳌头。一场精彩的演绎不仅触动了众人的心思,也悄悄地改变了香莲在家族中的地位和命运。张镇新大胆选择了这部故事枝蔓繁多的《三寸金莲》小说中的一段“赛莲”进行编创,他说他的灵感来源于小说中对于女性“小脚一立、步步生莲”的描述,这使得他在读小说时立刻想到了芭蕾舞女演员的脚和足尖鞋。
舞台上,繁多冗长的“裹脚布”作为布景时远时近,裹住的不仅是传统社会里女性的脚,更栓住了“莲客们”的心。舞剧也首次将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进行一种新的结合和尝试,在四十分钟里,以舞剧片段的方式展示着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后的精彩。剧中,技压群芳的大太太香莲由主要演员鲁娜扮演,技艺稍逊的二太太和三太太分别由优秀演员王琪、谢丽君扮演,坐拥众倾的老爷由优秀演员崔凯扮演,“莲客”代表“荣华富贵四公子”则由主要演员李俊、优秀青年演员郑宇、张熙、陈曦扮演。
《哈姆雷特》:选择难题是个考验
费波无疑是当今中芭编导们的“顶梁柱”,对于编创过大型芭蕾舞剧《牡丹亭》的他来说,参加每年的workshop编创,更像是做课题。在过去几届中,无论是《孔子2012》,还是《波莱罗》,都属整台晚会中的上乘之作。一直喜欢读书、思考,并善于通过肢体语汇把自己思想传递给观众的费波,在今年的晚会中不仅要担任总导演的繁重工作,还为自己的编创工作出了一个难题——选择了《哈姆雷特》这样的名作进行芭蕾创编。
《哈姆雷特》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名著,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父死母嫁、新王登基的困惑中寻找自我的存在,最终与他认为的
丑陋无比的世界同归于尽。编导费波这样阐释道“当我想要把《哈姆雷特》这样一部伟大的戏剧作品变成一部芭蕾舞剧时,就意味着我给自己选择了一个巨大的难
题。困难的不仅仅是如何编创,更重要的是如何思考。我只有用最简洁的肢体语言将我看到的文字表达出来。戏里是戏,戏外仍是戏,我今天做的只是把我的戏放在
另一个戏里,和大家一起拜读经典。”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疑,费波心中的“哈姆雷特”是个特别的,放在舞台上,开合转呈的绛红色幕布,白头白脸白袍的众生,愈加衬托着哈姆雷特矛盾而孤独的灵魂无处安放。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观众看到的是费波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也许还有自己心底的期待。剧中,悲情毁灭的哈姆雷特由主要演员马晓东扮演,单纯善良的奥菲莉亚由首席主演朱妍扮演,腹黑毒辣的叔父新王由主要演员李俊扮演,虚荣纠结的母后由主要演员鲁娜扮演。
在整场演出中,观众欣赏到的不仅是中芭三位优秀青年编导耗费心力的新作,同时也欣赏到了由三位特邀的优秀青年作曲家为三部作品全新创作的音乐——《偃师》由方岽清作曲,《香莲·赛莲》由冯金硕作曲,《哈姆雷特》由沈逸文作曲,这也是workshop活动举办五年来的在音乐创作方面的一大突破,我们也希望在今后的活动中,有更多音乐人才不断加入到创作队伍中。同时,作品《偃师》是由中央芭蕾舞团和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联合制作的,并特邀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的同学们担任群舞表演,感谢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对于本届workshop的大力支持。
而作为中芭的舞美创作团队也依然延续了前四届的强大阵容:由龚勋担任舞美设计,邓文、刘钊担任灯光设计,和晓欣以及特邀优秀青年设计师李昆担任服装设计,徐彬担任化妆造型设计。音乐录制则由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完成。中芭优秀的艺术家们联袂倾情为观众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演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当晚整场演出中,中芭演员从首席明星到实习演员均全情投入、尽情发挥,舞台技术人员也通力合作,他们以最佳状态、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高水平的演出,博得了现场观众的热情赞誉。观众的掌声就是对艺术家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本届Workshop演出开始前的18:30,特别邀请了三位编导在天桥剧场前厅举办了“导赏”活动,与观众现场零距离互动、交流等,观众们踊跃参与,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作为中央芭蕾舞团2014年“芭蕾之春”演出季的重头戏,《第五届芭蕾创意工作坊晚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4月24日首演当晚,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财务司副司长饶权,艺术司副巡视员翟桂梅等文化部领导,以及原中芭团长赵汝蘅,原中芭党委书记、副团长黄民暄,原中芭党委书记戴祯平、庄正华,原中芭副团长蒋祖慧、孙学敬、何平,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明文军、郭磊,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孟广城、王玫,原北京大学副校长迟惠生,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冯骥才,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泽群,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著名作曲家郭文景,著名舞蹈评论员仲呈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北京现代芭蕾舞团团长王媛媛等嘉宾受邀观看了演出,并纷纷表达了对《第五届芭蕾创意工作坊》成功举办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从2010年第一届的“放飞自由、绽放梦想”,到2011年第二届的“献礼辛亥百年和建党90周年”,到2012年第三届的“现代芭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到2013年第四届的“温故·知新”,再到今年的“开放的求索”,中央芭蕾舞团的年轻艺术家积极投身其中,在这个剧团为年轻人搭建的平台上各显其能、大放异彩!
正如冯英团长所说,“中芭一直在秉承融汇东西方文化、探索民族特色、努力创新的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跋涉前行着——workshop芭蕾创意工作坊之花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了五年。五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年轻的艺术家们以愈加成熟的姿态用心创作、潜心沉淀、精心积累。感谢始终支持和关注《芭蕾创意工作坊》的朋友们!”
是的,开放的求索,无尽的创新,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第五届芭蕾创意工作坊》还未结束,不断追求的心已经开始期待下一个五年,十年,乃至更久……
撰稿:李迎辉/审稿:蒋山、孙元娜/摄影:司廷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