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过大年 话别之际新期盼

标签:
中央芭蕾舞团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过年》中国版《胡桃夹子》文化 |
12月22日,北京正逢冬至的严寒,天桥剧场的大厅明亮温暖,观众席里欢声笑语,舞台上更是张灯结彩。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长达两个月的“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的第37场,也是最后一场演出,是由东道主中央芭蕾舞团倾情献上的《过年》。
《过年》是中央芭蕾舞团根据柴科夫斯基的三大经典芭蕾舞剧音乐之一,又广被称为“圣诞芭蕾”的《胡桃夹子》新创改编而成的“贺岁芭蕾”,又称中国版《胡桃夹子》。其将原作中的故事背景由圣诞节转换成为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这是中国芭蕾民族化创作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且实现了中西文化的精彩融合汇聚,富有时代气息,拥有广阔的市场。
以《过年》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的闭幕大戏,可谓再一次印证了演出季的宗旨:交流,融合,共享,创新。演出开始前,冯英团长发表了情真意切的讲话,肯定了演出季主办方和承办方的努力,同时也对各国和各省市芭坛同仁对参加演出季的高度重视表达了由衷的谢意。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全场不时响起为中芭艺术家精彩表演而喝彩的掌声,创意之处更是不时令大小观众们眼前一亮,惊喜不断。随着演员的挥手告别,五颜六色的气球从观众席上空纷纷飘下,欢快的气氛取代了伤感的别离,今朝的情谊凝结成前进的信心。
11月1日、2日两天,“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在由来自莫斯科大剧院、巴黎歌剧院、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英国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等世界顶级院团的10多位明星炫动的足尖曼舞中,在迎来60华诞的天桥剧场拉开帷幕,震撼京城,一票难求。在演出季近两个月的时间里,12家中外院团依次登上天桥剧场的舞台,献上他们为参加演出季而精心挑选的13部代表作。回首这一路穿行而过的芭蕾剧作画廊,不禁在一瞬间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经典剧目《天鹅湖》、《胡桃夹子》、《吉赛尔》、《海盗》,大胆添加现代表现手法的《阿莱城的姑娘》、《卡门》、《小美人鱼》、《简爱》,由短小精悍的节目组合而成的《精品荟萃》、《精品晚会》,中国原创作品《过年》(又称中国版《胡桃夹子》)、《末代皇帝》、《夜宴》、《罗密欧与朱丽叶》,编排精妙的剧情,忘情投入的演绎,扣人心弦的伴奏,涌入脑海,久久回味。
记载一路走过的辉煌,由多位眼光独特、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们拍摄的演出季的剧照和排练等情景的图片,已经呈现在众多观众面前,光影交错,定格美丽。还有很多观众提前一小时就来到剧场,仔细观看世界芭蕾文化展、天桥剧场60周年展。可见“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在全面展示芭蕾文化、竭力普及芭蕾艺术上的匠心独运。在中国,本次芭蕾演出季是开创性的重大举动,在世界上,也是十分难遇的事件,作为中直院团独立发起的项目,“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必然是文化创意领域的先驱和典范,所以,其成功的经验已不仅局限在芭蕾单一的一个舞种上,而是得到了整个文化艺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此外,心系民众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广受赞誉的原因之一。除了意在切磋专业技艺外,更希望将芭蕾艺术向全社会进行普及和推广,为此,演出季主办方和承办方在考察、总结和依据现实情况和条件的基础上,联手相关政府部门、机构和相关人士,努力为演出季面向社会,最大广度地面向群众创造一切机会。例如,广州芭蕾舞团的《吉赛尔》就有一场被专门列为惠民演出,在相关政府部门、机构和组织的鼎力合作下,北京市社区的普通百姓走进了天桥剧场,和诸位领导、艺术家一齐感受芭蕾那撼人心魄的美丽优雅。美国亚特兰大芭蕾舞团青春洋溢的舞者,则带着他们新颖跃动的节目,走进了清华大学和国家博物馆,为这两处底蕴深厚的文化“重地”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12月21日中芭的《过年》演出,则安排了来自河北省安新县端村的小芭蕾爱好者为中芭艺术家献花,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够有机会走进天桥剧场的艺术圣殿,同样享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
“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圆满结束,在这众多艺术家和各界观众依依话别之际,中央芭蕾舞团、中芭演出有限公司和天桥剧场的演出季组委会、执委会全体成员长期付出的艰辛劳动已凝结成集体的智慧和宝贵经验。从最初的酝酿、筹备到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安排,为了促进全球芭坛这一宽广开放平台的成功搭建,各部门、各层领导和演职人员、工作人员都尽心竭力,无怨无悔。有容乃大——秉承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天桥剧场,再一次成为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理想之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迎接新年的响亮鞭炮声中,在满场观众喜气洋洋的激情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芭蕾正迈着坚定的脚步,去迎接、去拥抱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撰稿:竹琳/审稿:孙元娜/摄影:司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