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芭原创芭蕾舞剧《过年》潍坊亮相中国艺术节

标签:
《过年》《胡桃夹子》潍坊大剧院中芭原创芭蕾舞剧文化 |
2013年10月23日晚,中央芭蕾舞团在新近落成的潍坊大剧院上演了原创芭蕾舞剧《过年》,这是该剧作为第十四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参加在山东省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首场演出,受到现场1500余名的热烈欢迎。
二幕贺岁芭蕾舞剧《过年》(又称:中国版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最初由中央芭蕾舞团根据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彼得·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芭蕾舞剧音乐创作改编,并首演于2000年2月,获得了业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该剧尝试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西方古典芭蕾音乐中,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欢度春节的故事,别具一格。2010年,中芭根据当年的创作,对中国版《胡桃夹子》进行全新改版、重新创作,在柴科夫斯基音乐的陪衬下,展开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风情长卷,表达了中国芭蕾舞艺术家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思考和探索。
在国际芭蕾界,根据既有的著名古典音乐,特别是芭蕾名剧音乐创作全新芭蕾舞作品的先例不胜枚举、比比皆是,甚至已然形成了国际芭蕾舞创作的一大潮流趋势,由此展现了国际舞蹈创作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且以这一形式创作的众多优秀作品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欢迎。中芭作为国际一流芭蕾舞团,在引进世界经典芭蕾作品的同时,更注重中国原创芭蕾的创作,不仅创作了《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脍炙人口的佳作,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创作了《过年》和《牡丹亭》这样的芭蕾精品。
百余年来,西方国家的芭蕾舞团创作排演过无数版本的《胡桃夹子》,甚至有人说有多少顶级芭蕾编导大师,就有多少个版本的《胡桃夹子》(当然也有根据本国国情,另取剧名的),但是,由于欧美国家文化背景差异不大,各个版本也大同小异。中芭曾经试图引进国外版本的《胡桃夹子》,但考虑到国情,最终选择了创作一部中国人自己版本的《胡桃夹子》。2010年创作《过年》时,创作班底既保留了第一版时的三位编导,即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艺术总监、著名编导赵明,北京当代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著名编导王媛媛和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同时,特邀了著名戏剧家欧阳逸冰担任文学顾问,邀请著名服装设计师李锐丁担任服装设计,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分别由剧团优秀青年设计师龚勋和韩江担任,这样一个创作班底,赢得了各方的赞许。
芭蕾舞剧《过年》参加“中国艺术节”的首场演出在装饰一新的潍坊大剧院内,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剧院,开业仅20多天,剧院观众厅内座无虚席,伴随着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欢快的序曲音乐,中央芭蕾舞团《过年》的大幕正式在“十艺节”的舞台上拉开。京城的庙会、火红的灯笼、可爱的十二生肖、传说中“年”的怪兽,英姿飒爽的胡桃夹子,梦幻般的鹤神仙女,无处不在的熟悉而亲切的中国元素,让观众们看得有声有色。主要演员马晓东与优秀青年演员王晔作为领衔主演,以轻盈优雅的舞姿和高超的技艺征服了全场观众。仙鹤舞和瓷器舞等大型群舞充满神秘唯美的东方古典色彩,展现了中芭群舞阵容的强大实力。而扇舞、丝绸舞、糖葫芦舞、陀螺舞、风筝舞、福娃舞等精巧别致,各具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芭的老朋友、瑞典驻华大使罗睿德先生也特地随团从北京来到潍坊,出演剧中的“外国友人”一角;另外,此次演出中从“大金猪”肚子里跑出来,为大家表演“金元宝”舞的小朋友们是来自潍坊当地潍城区永安路小学的小同学们,首次登台演出的孩子们憨态可掬、一板一眼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也将欢乐和祝福传递给了全场每一位观众。演出结束之际,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证明了原创贺岁芭蕾《过年》确实是一部中国人自己的《胡桃夹子》,贴切地表达了中国新年亲切、祥和的氛围,真实地表达出了中国人内心的美好情感。
《过年》自2010年重新创作以来,每逢新年和春节档期,中芭都在北京和国内各地上演该剧,深受观众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圣诞节期间,中芭携该剧首次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威尼斯人剧院连续演出七场,累计观众人数超过1.5万人次,受到澳门等地各界观众的欢迎和称赞。业界专家和资深观众也将该剧定位为“老少皆宜、中西合璧的成功之作”,是一部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芭蕾佳作;同时,该剧也引起了国际演出商的高度关注,一位欧洲的资深演出经纪人在观看《过年》之后说,我看过世界上十多个版本的《胡桃夹子》,中芭的版本是最好的之一,我期待着将该剧带到世界各地,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
明晚的演出将由首席主演、“文华奖”芭蕾舞类最佳表演奖获得者张剑与主要演员盛世东联袂领衔主演,中芭以强大的演员阵容参与第十四届“文华奖”剧目评选和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不仅赋予了该剧特别意义,也是对中芭这一创作形式的鼓舞和肯定。中央芭蕾舞团将以完美的演绎和精彩的呈现,使这一中西合璧的经典剧目为观众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撰稿:丁浣/审稿:蒋山、孙元娜/摄影:司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