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堂.吉诃德》系列专访:王才军

(2013-09-09 20:22:53)
标签:

王才军

堂·吉诃德

访谈

芭蕾

中央芭蕾舞团

我与《堂.吉诃德》系列专访:王才军
《堂·吉诃德》这部戏,我印象很深的是1980年澳大利亚芭蕾舞团来北京演出,那次跳的就是纽里耶夫的版本。我那时还在舞蹈学校上学,我们学校还派了一对演员、两个老师去观摩学习,其中学生就包括我。我们全程跟着他们演员一块练功,一起排练,在北京的演出结束后又接着去上海,排了那么几段舞蹈。所以,我对他们这个版本非常了解。后来到85年,纽里耶夫亲自来团给我们排这个戏,我们在北京首演。再后来97年恢复过一次,零几年的时候,也恢复过片段。再下来就是这次了。
时隔十多年,又要重新恢复,难度挺大。服装、布景等都比较陈旧了,所以这次我们的制作要全新的。舞美制作,服装这一块,是在尊重原创的底子上,完全重新创作的。如果以前看过中芭《堂·吉诃德》的老观众朋友,一定会有新的感受,没有看过这部戏的观众朋友,也一定会很喜欢。
不瞒你说,这套布景我感觉非常满意,原先的风格保持得非常完好。虽然如此,但它在材质、理念上还融入了时代的特点。在这里,我不想说得太多,我真心希望观众能到现场去一睹究竟。服装、灯光等也是全新设计和制作,各个方面我们都是尊重纽里耶夫的原创,力图完美地再现纽里耶夫传递给我们的关于这个戏的要求。我们要在风格上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将它展现出来。
97年演出时的舞美、服装等基本沿用了 85年的,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在演出时也根据中国观众的审美特点,稍作调整。由于85年的原版序幕很长,大概有7、8分钟,这段主要是介绍堂·吉诃德的人物背景,有点长。所以,在97年恢复的时候,考虑到这部分并不是主要情节,有累赘之嫌,就将它删减了。
自我个人之见,85年、 97年到现在,已隔多个年头,毕竟时代在向前发展。无论从演员的技术水平,还是说自身条件,等等,我想,这拨跳《堂·吉诃德》的演员在方方面面,肯定要比我们当年的表演水平高很多。我觉得,纽里耶夫的表演风格对当今演员绝对是一种挑战。如果想接近那样的风格,那么我会建议演员多去看纽里耶夫自己跳的版本。他那种风格,应当是这部舞剧的精髓所在,实际上,我们的演员都一直在为此努力,我相信他们会跳出一个非常理想的《堂·吉诃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