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芭蕾舞团复排首演大型芭蕾舞剧《堂•吉诃德》

标签:
创造力韩军芭蕾舞剧曾受纽关门弟子文化 |
2013年9月11日至15日,中央芭蕾舞团将在北京天桥剧场隆重上演鲁道夫•纽里耶夫版大型三幕古典芭蕾舞剧《堂•吉诃德》,以此纪念这位20世纪伟大的芭蕾艺术家逝世20周年。此次演出不仅是中芭今年重新排演并呈献给广大观众的一部精彩“大戏”,更是中芭参加文化部“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的重头戏。
鲁道夫•纽里耶夫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舞表演艺术家、编导之一。他曾是前苏联基洛夫芭蕾舞团的优秀演员,上世纪60年代初加盟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成为芭蕾巨星玛戈•芳婷女爵士的“永久舞伴”。纽里耶夫高超的舞技探索了舞蹈的表达领域,为原来只为女演员提供支撑的男芭蕾演员提供了新的角色。这一点,在他所编导的《堂•吉诃德》中得到了完美发挥和体现。
古典芭蕾舞剧《堂•吉诃德》首演于1869年的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是“古典芭蕾之父”马里乌斯•彼季帕的名作,由路德维希•明库斯作曲。该剧是根据西班牙著名文学家米盖尔•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并根据舞剧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改编。舞剧讲述了体格瘦削却沉迷于骑士文学的堂•吉诃德带着他的仆人桑丘•潘沙闯荡世界,直面社会的悲惨不公行侠仗义的故事。而纽里耶夫改编的《堂•吉诃德》和彼季帕的版本一样,也集中展现了小说第二部分的章节。舞剧最大的特点便是将故事的焦点集中在一对年轻恋人吉特丽和巴西里奥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上,而英雄“堂•吉诃德”在剧中反而是一个小角色,只出现在一些奇幻戏剧的场景中。
1966年,由纽里耶夫改编的《堂•吉诃德》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首演,他在彼季帕的版本基础上推陈出新,并创作出了那个时代最具突破性的编舞作品。纽里耶夫亲自扮演剧中男主角巴西里奥,其精湛的舞技、娴熟的演技令人耳目一新;从此,这一版本《堂•吉诃德》被公认为20世纪世界上最好的版本之一,澳大利亚芭蕾舞团、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等世界名团都先后排演该版本《堂•吉诃德》。纽里耶夫版《堂•吉诃德》将俄罗斯学派的热情与西方芭蕾的演技融合在一起,使演员的技巧水平得以充分发挥。英国作曲家约翰•兰奇贝里为此版本改编了路德维希•明库斯的音乐,使之更具时代气息。
1985年,应戴爱莲先生之邀,出于对中国的特殊情感,时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和首席编导的鲁道夫•纽里耶夫来到北京,令人钦佩地无偿为中央芭蕾舞团排演其版本的《堂•吉诃德》。当年曾受过纽里耶夫大师亲自指点并在剧中扮演女主角吉特丽的现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回忆:“在大师亲临中芭指导排演的日子里,其独特的魅力、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那代演员受益匪浅。”也就从那时起,《堂》剧成为中芭的保留剧目。
此次,中央芭蕾舞团重新制作排演纽里耶夫版《堂•吉诃德》,由冯英团长担任制作人和总策划,并特邀了加拿大皇家芭蕾舞团资深芭蕾大师、当年曾受纽里耶夫大师指点、并在《堂》剧中扮演男主角巴西里奥的张卫强担任总监制和总排练者;同时,还特别邀请了纽里耶夫大师的关门弟子、现任维也纳国家芭蕾舞团团长、时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明星演员曼努埃尔•勒格里担任艺术顾问;另外,在舞美创作方面,中芭年轻的舞美设计师龚勋、邓文、徐彬等参与创作,赋予了该剧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演员方面,剧团以“新老结合”的强大阵容排演该剧。在盛夏时节,在冯英团长、张卫强大师、徐刚大师等老师的带领下,演员们不顾高温酷暑,全力以赴地排演《堂》剧。无论是曾经演出过该剧的朱妍,还是对该剧期待已久的张剑、盛世东、余波以及年轻一代主要演员曹舒慈、马晓东都有一个共识,他们纷纷表示,排演《堂》剧就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要演好这部舞剧不但是对体力和技术技巧的巨大考验,而且在刻画人物性格、呈现风趣诙谐的戏剧情节、展现风情浓郁的西班牙舞蹈风格方面更是极大的挑战。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不断完善自我,力求为观众完美地奉献这台精彩纷呈的古典芭蕾大戏。
正如冯英团长谈及此次的复排演出时所感慨的:“今年是纽里耶夫大师逝世2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芭蕾史上伟大的艺术家,也为了让新一代中芭演员有机会演绎这部世界经典芭蕾作品,我们重新排演纽里耶夫版《堂•吉诃德》。在国际芭蕾舞界,这是公认最佳版本之一,对于每位优秀的芭蕾舞演员来说,演出《堂•吉诃德》是压力和挑战,更是梦寐以求的展现技艺水准的机会。如今的中芭演员,经过各种历练,排演这部古典芭蕾名剧已成水到渠成之势。我们相信在21世纪的今天,中芭艺术家们将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特有的潜质、精湛的演技和丰富的创造力,将纽里耶夫大师的这部传世之作精彩纷呈地奉献给观众。”
在2013年的世界各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等世界名团都纷纷上演《堂》剧,以此缅怀纽里耶夫大师;在2013年金秋时节的北京,中芭再次与国际接轨,我们期待着中芭奉献的古典芭蕾大戏《堂•吉诃德》再次给广大观众朋友带来难忘而美好的印象。
撰稿:丁浣、蒋山/审稿:孙元娜/摄影: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