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国之声》的“歌曲交响”
《天国之声》音乐会是由马勒的《第四交响曲》和《广东音乐组曲》两部分组成。众所周知,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的一生就像一部规模宏伟的交响哲学史诗,他的每一首交响曲都是这部史诗的不同篇章。如果为这部史诗取一个总名,它该被称为“灵魂放逐史”或“精神流浪史”。在现实世界中,马勒没有他真正可归属和认同的故乡;在上帝的国度中,又不是他真正可安身立命之处。于是他只有不断地追寻,而他所创作的乐曲,也就一一记录下这些心灵飘泊的过程。《G大调第四交响曲》,正好是他第一阶段流浪史的一个暂时的休息站。在这首交响曲中,马勒透过儿童天真无邪的想像,描绘出天堂的美好生活。然而马勒不是莫扎特,他没有莫扎特的赤子之心,当然无法以童稚率直的心情去享受天堂生活,因此乐曲中仍夹杂着死亡的恐惧与莫名的哀愁。《第四交响曲》虽然是马勒交响乐作品中编制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首,但在马勒深邃而浩翰的心灵大海中,仍然沉浮着无尽的乐思。而由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委约创作的《广东音乐组曲》则蕴含着浓郁岭南气息。这部在2005年应广州交响乐团的委约作品,创作前提是对于流传广东民间的音乐曲调不作任何改变,而使之管弦乐化。叶小纲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其实在童年对广东文化没有感觉,只是通过父母在香港以及早年在广东生活的照片有一些了解,对广东文化的认知及意识到自己具有浓烈的广东情结是在上大学后。而《广东组曲》要具备清新脱俗又不改曲调,对我来说是必须要激发自己的潜意识了。”在该组曲中,“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平湖秋月”、“旱天雷”四个段落中,充分发挥了叶小纲创作中特有的和声语言手法与配器技术,将传统的广东音乐赋予了崭新的魅力,是叶小纲最通俗却也是最雅致的一首交响组曲精品,有非常浓郁的岭南风情,极具欣赏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将邀请中央歌剧院独唱演员李晶晶担纲马勒《第四交响曲》演唱。这位极具天赋的年轻演员凭借其深情生动、灵巧跌宕的演唱风格,深受观众喜爱。俨然成为了中国新一代歌剧表演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用想象证明,在天堂里歌唱,任谁都能醉身于“歌曲交响”。
“天马行空”的《音乐魔方》
秋风飒爽的9月音乐会是由三个作品组成的,分别是:《碧塔海之晨》、《帕格尼尼主题交响变奏》和《肖邦24首前奏曲》。《碧塔海之晨》由两个不间断的乐章组成:1、晨霭 2、风雨狂舞 。整部作品风景描绘形象生动,自然气息浓郁,至始至终充满了青涩而神秘的幻想色彩。青年作曲家叶彦辰并没有简单纯粹的追寻新式音乐技法,而更加注重音乐修辞,致力于通过各种简洁朴实但富有张力的音乐素材描绘隐藏于唯美风景中对心灵自由的渴望。而这种比表现主义少了恐惧,比印象主义多了一丝宣泄与信仰,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喧嚣中的人们带来了震撼心灵的共鸣,体验喧闹中最珍贵的淳朴与自然的同时引人反思:生活中最美丽最令人渴望的其实仅仅是清新的自然和心灵的自由。叶彦辰创作的《碧塔海之晨》也入选了《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项目》的参演剧目。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作曲家为帕格尼尼的第24首《A小调随想曲》主题写过变奏或改编过全曲,2005年应澳洲昆士兰交响乐团之邀,作曲家于京君也写了一首帕格尼尼变奏曲。与其它版本不同的是,它并不是对帕格尼尼主题的直接变奏,而是对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变奏曲进行的再变奏。这种做法是非常中国化的,如传统民间音乐中通过对母曲的不断加花,繁衍出一代又一代新曲子那样。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谱写的《24首钢琴前奏曲》举世闻名。1969年, 让·弗朗索瓦,(Jean Francois)用自己法国式传统的作曲手法,通过管弦乐队多元化的丰富色彩和层次,把每一首前奏曲的不同音乐形象更加准确,鲜活地展示了出来。根据每一首不同的风格,或乐团全奏或几件独奏乐器交替出现或几个不同声部互为呼应。必须要指出的是,作为一部钢琴作品,改编成管弦乐作品后,其中有些段落的技术难度对于钢琴来说可能并非遥不可及,但用其它西洋乐器演奏确是对乐手演奏水准极大的挑战。这一点在其它钢琴改编成管弦乐的作品中均有体现,改编此类作品对于作曲家的编曲配器能力要求很高,需要作曲家对交响乐团中每一种乐器的演奏技巧都能够熟读于心并且合理编配。
有些嚣张并非是天马行空,有些多元称之为标新立异。音乐的舞台绚烂为音符的色彩,拼在一起叫做魔方,旋转合理是为天籁。
另据中央芭蕾舞团张艺副团长介绍,这两场音乐会都安排在星期三举办,是为了丰富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的暑期生活。周中音乐会的举办也可以让周末的浮躁远离音乐,在一天的工作学习之后,晚上可以亲临国家大剧院,徜徉在音乐世界,也正是一种新的劳逸结合,惬意的生活方式。
有一个魔方,横竖旋转于五线谱之间,优美的线条化为轻盈的指挥棒,翻飞的魔块洒落为晶莹的露珠。翻翻转转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此物只应天上有,音乐魔方天国弦。
撰稿:牛帅/审稿、摄影:孙元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