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交融,芭蕾纵贯古今——记“2013中法文化之春——中央芭蕾舞团经典芭蕾三合一专场演出”首演

标签:
每年艺术节驻华使馆第二场师生文化 |
2013年6月7日晚7:00,中央芭蕾舞团《经典芭蕾三合一专场演出》如期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这是中芭连续八年参加“中法文化之春”活动,今晚中芭艺术家上演了古典芭蕾舞剧《堂·吉诃德》二幕片段《梦幻王国》、现代芭蕾作品《萨拉班德男子四人舞》和《火鸟》,演出受到北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中法文化之春》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这项由法国驻华使馆创办于 2006 年的活动,旨在延续中法互办文化年(2003-2005)掀起的文化热潮,它是目前中国一流的外国文化艺术节,也是法国在海外最重要的艺术节。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自06年起就一直参与这一深受中国广大观众喜爱的法兰西式的文化盛会,作为舞蹈板块最重要的演出,而且每次中芭都会精心编排上演与法国有关的古典和现当代芭蕾作品,意图透过芭蕾来探寻法国文化的神韵。
古典芭蕾舞剧《堂·吉诃德》作为最经典的芭蕾舞剧,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名团的保留剧目,其中的三幕双人舞段落更是世界顶级芭蕾舞比赛的必选作品。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版本则是世界芭蕾巨星鲁道夫·纽里耶夫根据马里乌斯·彼季帕原创进行改编的作品。早在1985年,应戴爱莲先生之邀,出于对中国的特殊情感,时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的纽里耶夫就来到北京,为剧团排演由他改编的古典名剧《堂·吉诃德》, 演出大获成功。而中芭这部舞剧自1999年之后,至今已经十四年没有进行全剧演出,今年九月,中央芭蕾舞团参加文化部国家优秀剧目展演期间,将复排该剧,并进行全剧展演。该剧自五月份初,就开始了紧锣密鼓地排练,此次“中法文化之春”的演出,也只是揭开其中的冰山一角,将舞剧第二幕中如梦似幻的梦里花园呈现在观众面前。善良的吉特利、高贵的森林女王、美丽的爱神,穿梭在飘逸、轻盈的群舞之中,再加之绚丽梦幻的花园布景,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动听旋律,无一不在邀请观众走入花园深处。
现代芭蕾作品《萨拉班德男子四人舞》首演之前,芭蕾大师徐刚做了一个简单的讲解。细数中芭与法国大使馆及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这八年来并肩合作的演出经历,并列举了每年与中芭合作的法国艺术家们及他们的作品,感谢他们带给中央芭蕾舞团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也非常高兴能让法国艺术家们更了解现在的中央芭蕾舞团。今年与我们合作的是法国编导本杰明·米勒皮耶,这部作品的编创灵感来源于1994年杰罗姆·罗宾斯为俄国杰出舞蹈家米哈伊·巴雷尼什科夫量身编制的作品《舞蹈组曲》。
编导将让·塞巴斯蒂安·巴赫大师的音乐进行整合,编创成了七段体舞蹈作品。并且他的编导风格明显受到了杰罗姆·罗宾斯的影响,即“一气呵成”。该作品的舞蹈动作如同音乐风格一样连接紧凑,中间没有停息。这部舞蹈作品要求舞蹈演员将高超的舞蹈技巧松弛地表现到位,不留痕迹,看上去更像是舞蹈演员在随着音乐即兴起舞。四个男舞者在台上伴着一支长笛及一把小提琴的旋律,用旋转、跳跃和翻腾进行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巴赫的音乐力度趋于平缓,速度缓慢而又极具歌唱性,要在这样的音乐中既表现出高超的舞蹈技巧又要做到连贯松弛,对编导以及演员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部作品会在不自觉中让观众心静下来,从而得以慢慢品味舞者带给他们的心灵感动。
莫里斯·贝雅大师的代表作芭蕾舞剧《火鸟》于2009年由中芭首次排演时,就是参加“中法文化之春”的活动,并选择了百周年纪念讲堂作为首演的地点。此后,《火鸟》在北大曾多次上演,舞剧中火鸟表达的无疑是不屈精神,火鸟如凤凰涅槃一般,火鸟生命和精神不朽,火鸟的不死精神得到赞美。同时,在这部舞剧中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与舞蹈动作相协调,但音乐并不是单纯的伴奏,而是运用它富含思想的音乐去揭示了舞剧的意境,在音乐的着力烘托下,将涅槃重生的火鸟渲染得更为震撼人心。
“中法文化之春”作为中法联合创作的光荣榜,意味着卓越、声望、新颖与创新,也反映了中法双方的共同企盼。八年来,在舞蹈这一板块中央芭蕾舞团都作为中坚力量,促进着中法之间的艺术交流,未来,只要“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持续下去,中芭也将继续肩负这一任务,与法国大使馆倾力合作,为芭蕾艺术“请进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明天(6月8日)晚,将进行第二场演出,在本轮“中法文化之春”演出结束后,全团百余人将马不停蹄赶往西宁完成“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当地的学生们送去看家大戏《红色娘子军》,随后前往广东省及福建省两省进行巡演和公益慰问演出,让中芭艺术家的脚步走出京城,让芭蕾走进基础,走得更远。
撰稿:胡卉/审稿:蒋山、孙元娜/摄影:司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