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小美人鱼》一起成长——教室排练侧记

标签:
音乐纽卡·莫瑞多德国小美人鱼宋体文化 |
2012年7月16日,我团今年的重头戏——《小美人鱼》的教室排练工作正式开始。上午11:00,冯英团长领着一位金发碧眼、笑容可掬、气质不凡的女士来到了教室。冯团介绍说:“这位是德国汉堡芭蕾舞团的芭蕾大师Niurka Moredo(纽卡·莫瑞多),曾经是位非常棒的芭蕾演员,希望大家能多向她学习。”
按照计划,在短短的15天内,纽卡·莫瑞多需要完成《小美人鱼》舞剧中“海底世界”、“乘客”、“女学生”和“伴娘”等群舞的排练工作。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强度大。我作为她的翻译,也不由得紧张起来。当然,纽卡·莫瑞多也是有备而来,每天她都抱着一本足足有50页的教案提前来到教室做准备。课堂节奏较快,演员们全神贯注,丝毫不敢懈怠,生怕漏掉一个动作、一个重点。大家都聚精会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将这部戏剧完美地搬上舞台而不懈努力。
“群舞不是布景、不是道具,是活生生的、特性气质鲜明的个体。”
这是纽卡·莫瑞多在一开始排练就给大家的启示。这句话在随后15天的排练中展现地淋漓尽致。其实,这也是《小美人鱼》与以往我团所排演的戏剧中最大的区别。熟知经典芭蕾舞剧《睡美人》、《天鹅湖》等剧目的观众会发现这些舞剧中群舞的角色设定、舞步动作、服装穿戴、气质风格大致相同,甚至完全一致,我们往往很难从整齐划一的队伍中分辨出某个演员。她们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整齐的、不带差异的美。
而《小美人鱼》中的群舞中每个人的角色、服装、动作、上场下场时间都不同。这对演员来说可谓是个巨大的挑战,也无疑是次挑战自我的机遇 。
不得不说,这部以古典艺术为题材的芭蕾舞剧蕴含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以童话故事为载体,折射现代社会的问题、现代人的困惑,努力寻求、积极探索一个能够带给现代人心灵平静的良药。令人沉思、发人深省。而我们的演员也渐渐从中学会了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了自我剖析与调整。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在艺术创作上朝着戏剧表演迈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对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纽卡·莫瑞多似乎都知道。常常一边示范、一边强调:“女孩不能光想着靠男孩把你举起来,你得自己主动来完成,男孩只是辅助,实际上没有男孩的帮助,你也应该可以完成。这就是我要的女性解放。我本人就是主控型的,我喜欢靠自己来完成动作。”她私下曾跟我说:“这可能跟文化差异有关系。我在给旧金山芭蕾舞团排练时,那些女群舞演员就过于主动,弄得男演员毫无用武之地。这样也不好。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平衡点。”
在教室里能经常听到她喊“woman’s liberation(女性解放)”。当然“女性解放”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我们只从一面来说,女性解放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勇敢与自由。其实纽卡·莫瑞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她是一个非常有主见、做事有条理的芭蕾大师。她说话很干脆、嗓门大、笑声爽朗、毫不掩饰。她的课堂排练紧凑生动、有条不紊,对演员的要求和指导都非常明确。
纽卡·莫瑞多有一个3岁的儿子和一个6岁的女儿,这次也跟她一起来到了北京。她告诉我,不管去哪个国家排练演出,只要条件和时间允许,她都会带上孩子。虽然很辛苦,她尽量做到工作和生活两不误。她说这其实不会相互影响,反而会相互促进。妈妈的角色和艰辛帮助她在事业上不断进取、不断挑战。
回过头来看《小美人鱼》这部舞剧本身,一个甘愿放弃鱼身、放弃平静纯洁的海底世界,宁愿忍受双腿疼痛,奋力与恶魔做斗争,勇敢追求爱情与自由的小美人鱼何尝不是“女性解放”的楷模!
当我们的女演员领悟到这简单四个字的精髓,漂亮地、主动地完成动作后,纽卡·莫瑞多高兴的大呼:“我一直相信你们能做到,你们没有让我失望。”
纽卡·莫瑞多离开之前,把这叠厚厚的排练教案给了我,请我翻译成中文交给我们的芭蕾大师。每一页左边写有60个左右的拍子,右边则是注释每个拍子时演员的动作和位置,密密麻麻,非常详尽,令人叹为观止。
我忘不了她把本子交给我时那真切严肃的目光和话语:“麻烦翻译好给你们的芭蕾大师,所有的细节都在上面,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成功……”
目前,《小美人鱼》的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她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舞蹈技术上的挑战,戏剧表演上的提高,更是思想境界的升华,人生追求的再塑造。我们和《小美人鱼》一起成长!
撰稿:易玲/审稿:孙元娜/摄影:司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