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之《火鸟》排练者米歇尔专访

标签:
音乐米歇尔中国《火鸟》宋体文化 |
为参加2011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中芭特别邀请了瑞士籍编导米歇尔·加斯卡赫(贝嘉大师的得意门生)再次到访中芭为演员复排《火鸟》。中芭在他离开中国的前一天对他进行了采访。
中芭:此次中国之行、中芭之行感觉如何。
米歇尔:每次来中国跟中芭合作,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令人难忘的工作过程。这次来排《火鸟》,工作密度非常大,演员也很辛苦,但是我认为中芭的演员很有潜力,能够把这种风格性的东西完成的很好。中芭跟国际上很多不同风格的编导都合作过,希望演员们能够拿捏住每位编导最核心的东西,而且中芭的演员非常开放,他们能够接受各种不同的风格。
中芭:说说您与中芭的缘分吧。
米歇尔:冯英团长非常希望中芭能够演出贝嘉的作品,所以几经周折在跟演出商联系、商定之后,他们让我来中芭教授《火鸟》这部作品,这是我跟中芭合作的契机。
中芭:请问您是第几次来中芭?
米歇尔:第四次。
中芭:这次来中芭看到了很多新面孔,您有什么新感受?
米歇尔:中芭不断注入新鲜的力量跟中国社会的发展特点是保持一致的,中国一直快速的发展,演员也一定会有流动性和更替性,所以中芭的发展跟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非常与时俱进。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我们的排练激发更多的激情。
中芭:结合几次排练,您觉得中国演员在演绎《火鸟》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米歇尔:《火鸟》是一部古典芭蕾作品,是要追求一个共性的,不是凸显演员的个人风格,而是要求演员诠释编导的风格和特色。中国演员与其他国家演员一样,都是在排练、工作中提高自己,努力接近编导所要求的状态。我认为他们在掌握作品方面非常准确,又能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中芭:谢谢,期待与您再次合作。
米歇尔:谢谢。
正如排练者米歇尔所说,中芭与很多国际上不同风格的编导合作过,领略过不同大师的风采。中芭的演员不断吸收各种清新气息、不断聆听各方声音,在举手投足间提高技能、拓宽风格、滋养情怀。相信9月7、8日,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场的演出一定是一场铿锵激昂的芭蕾盛宴。
关于《火鸟》:
莫里斯·贝嘉大师的《火鸟》,一个与众不同的“火鸟”;在舞蹈圈里有个共识,莫里斯·贝嘉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编导大师之一,也是最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大师,在世界舞坛享有盛名。多年来,中芭一直渴望能排演他的作品,贝嘉大师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也希望能亲临中芭,但遗憾的是贝嘉大师于2007年11月在瑞士病逝。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迎来50周年团庆之际,中芭梦想成真,终于首演了大师的名作《火鸟》,这也是对大师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舞剧《火鸟》首演近百年中,包括乔治·巴兰钦、约翰·克兰科等在内的许多顶级芭蕾大师都编排过自己的《火鸟》,然而贝嘉的《火鸟》独树一帜。他选择了斯特拉文斯基1919年改编的《火鸟》组曲进行舞蹈编排,并于1970年成功首演。与舞剧音乐相比,组曲要短得多,只有20分钟,但是大师认为这足以表现“火鸟”的不屈精神。大师曾说过,“火鸟就是凤凰涅槃。火鸟生命与欢乐的精神不朽,这种旺盛的生命力是不可摧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