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抒写浪漫
在全世界都在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之际,他那饱含民族特色,具有独创性的音乐表现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已经让“肖邦风格”弥漫全球。而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却在排练厅里悄悄地准备两场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音乐会。要想让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和奥地利作曲家马勒联系在一起,恐怕也只有他们共同作为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杰出代表了。中芭音乐总监张艺也颇为认同:“8月25日的《拉赫玛尼诺夫之夜》和9月10日的《魅力马勒》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两场音乐会,我们就是要演奏两个字‘浪漫’。”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纳入于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中芭交响乐团将演奏其最富盛名的两部作品:《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
“拉三”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马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交响舞曲》这部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运用舞曲乐章形式来谱写,三乐章当中蕴藏着作曲家的众多素材与无限创意,可称是他在交响乐曲当中的经典杰作。这首分为三个乐章,由它的标题来看,此曲原意是为芭蕾而写的舞曲;但事实上曲中题材的丰富、紧密结合的音响效果,足可称之为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五号交响曲”。
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浪漫主义晚期代表作曲家之一。早年深受布鲁克纳的影响,在后来的创作时期主要受到舒伯特、舒曼和瓦格纳的影响。作为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多采用动机发展手法,承袭了瓦格纳的传统,其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艺术歌曲和交响曲。他的音乐是通向20世纪无调性音乐的桥梁,在音乐风格上是浪漫主义的延续,在表现手法上则不时地先现勋伯格作品的无调性因素,他善于把哲理与通俗、个性与民族性、浪漫与现代的音乐糅合在一起。
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 马勒作于1901至1902年,后来马勒又对总谱进行了多次修改。《第五交响曲》重新确立了纯器乐创作的道路,作品中没有运用任何声乐因素。同时各个乐章间的联系更多地依靠音乐自身逻辑的发展,而不是音乐之外的标题因素。不过正如马勒所有的交响曲一样,内在的标题性内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更加趋向于抽象化。马勒本人曾说:“我的音乐永远都是大自然的声音。”马勒是从浪漫主义的、诗意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的,萦绕于他脑际的是生命与死亡、大地与宇宙这些宏大而深沉的概念。
为这两场音乐会挥棒的依然是中芭乐团首席指挥张艺,为《拉赫玛尼诺夫之夜》钢琴伴奏的同样是中央音乐学院谭小棠老师。正如冯英团长所说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丝毫不错。我们的芭蕾演员刚刚表演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许是乐团演奏的过于浪漫了,以致于不得不用一场音乐会来充分展现。”更据了解,选择8月25日和9月10日的音乐会演出是别有深意的。中芭交响乐团李对升团长介绍到,在暑期的最后一周演出,聆听音乐会能够为同学即将开始的新学期做到舒缓心态的前奏;而在教师节演出,我们更是为了向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致敬。
我们不能想象没有音乐的芭蕾,还是否称之为浪漫。但我们深信,《拉赫玛尼诺夫之夜》邂逅《魅力马勒》的却尽显浪漫的星光。我们共同演奏,不,共同抒写浪漫的交响!
撰稿:牛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