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shop》印象记
(2010-05-04 15:20:09)
标签:
中央芭蕾舞团舞蹈舞段语汇王琪中国文化 |
2010年4月24日,中央芭蕾舞团《work shop》在天桥剧场首次公开亮相,此次演出翻开了中国芭蕾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女士提到这次《workshop》初衷,是希望通过此项目培养芭蕾舞团年轻的编创人才,为芭蕾舞团今后的舞蹈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此次工作坊邀请了两位外国年轻编舞——捷克的伊日·布贝尼赛克(Jiri Bubenicpk)和澳大利亚的泰兰斯·科勒Terence Kohler,与本团年轻编导张镇新、王琪、王思正、张翼翔共同创作了7个作品。笔者有幸见证了《workshop》排练与演出的全过程,有感而发,与大家分享。
一、《卡农》
二、《夜》
整段舞蹈充满诱惑、迷情与困惑相结合,流露出编导淡淡的忧愁。舞蹈在最开始,王琪身穿典雅的外套徐徐走来,流露出独自一人的寂寞。几位男子在她周围经过,有些是瞬间关注;有些无视她的存在;当王琪身穿红色礼服独自起舞时,极具妩媚与冷艳之色;最后男子群舞与王琪共舞时,似乎颇有《曼侬》舞剧的中国现代版的意味。
王琪编导的整段舞蹈,动作语汇非常流畅,自己兼编、导、演于一身,全心全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作为芭团唯一的女性编导,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成功的经受住了这次考验。整个作品的不足在于,一是男子群舞没有舞动起来,只是氛围的烘托,人物角色不够鲜明、清晰,表达得也不够透彻。男演员不能只是道具,应该舞动起来,是否需要制造一些矛盾冲突呢?二是结尾以下竖叉后,独自一人走向远方不够震撼力,应该更加渲染女主角的悲剧感。
三、《放逐地》
编导:王思正
这个作品是编导独特而自由的个性表白。不但乐曲为独立制作,更由乐队担任现场演绎。其音效呈现相当大胆:除运用了不同的管弦乐配器、打击乐声响之外,还融入人声、独白、呼吸、呐喊、以及拍打地板的声音,以此烘托舞蹈氛围。由于音乐制作人的加入,舞蹈的表现力明显地增强许多。
在舞蹈刚开始,从剧场台下跑到台上,有一点新意——似乎两人的从外围的世界,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们可以把他想象成在沙漠里,当女孩爬上男孩的肩上,不断地往前奔跑,以及寻找的感觉,起到一种象征意义。
在舞蹈的构思中,以爱情为永恒的主题,表达了男女主角追逐自己梦想的一段心理历程。在传达这对恋爱男女的感受,他们之间关系的转变时,可以清晰的看到两人的困惑、吵架、痛苦等一幕幕的情景。在舞蹈的后半段,两人的情绪不断的高昂,脱掉衣服在泥地上的共舞,似乎有一种不顾一切的欲望,自由地张扬、一种控诉和表达,一种跨越,最后两人的自嘲、流泪、可笑、可恨的神情,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疲惫。
整个作品仿佛是编导的自我宣泄,借助了传统剧场较少运用的艺术媒介,作品极具原创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应高于生活。作品表达得略嫌赤裸,90后的个性展露无疑。
四、《天黑请闭眼》
整段舞蹈堪称《十面围城》的阵容,凝聚了中芭明星演员以及最有潜力的独舞演员,堪称精英组合。整段舞蹈,动感十足,魅力四射,展现了中央芭蕾舞团年轻一代的活力和朝气。舞蹈语汇方面最大极限的表现了优秀的芭蕾舞者身体技术,舞蹈动作张力很强。尤其,王启敏的独舞,以及邢亮与管文婷的双人舞,王启敏、孟宁宁、管文婷的三人舞,舞姿造型夸张、大胆、震撼力极强,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不足之处在于整段舞蹈略嫌凌乱感,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人物关系表达也不鲜明。音乐的选择很有现代感,表达很酷、很帅的感觉,但有时成为了背景音乐。编导的音乐性,对舞台调度的运用,以及逻辑性不强。舞蹈中哑剧与舞蹈截然分开,戏剧场景与舞蹈各自为政,没有交融在一起。
五、《童话》
编导:张翼翔
舞蹈在结构上是非常清晰的三段体叙事,讲述了一个舞者学习舞蹈时内心的困惑、痛苦与坚持。作品中舞蹈语汇非常丰富,融入了芭蕾、现代、爵士、街舞等元素。尤其是舞蹈刚开始,一个两岁小女孩的捧着盒子的出现和结尾起到烘托和前后点题的作用。但是整个作品没有充分发挥和挖掘芭蕾舞者的身体条件,舞蹈动作语汇张力不够。几段舞蹈的音乐中西结合,风格不够统一。舞段与舞段之间的链接过于牵强。对于道具镜子的运用、伞的运用、耳机的运用颇有现代感,但是没有用到极致,只是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这段舞蹈是否可以改名为《潘多拉的盒子》,似乎更有意境。
六、《超越黑暗》
编导:伊日·布贝尼赛克
整段双人舞呈现出一种意境美,唤起一种迷蒙、柔情、浪漫的遐想。舞蹈在构思上表现了男主人公的一个梦境,编导也提到编创的灵感来自于一幅法国画家的作品。男主人公似乎要抓住空中的思绪,唤起儿时的回忆,但一切飞逝而去。舞蹈动作的质感以及身体的表达非常的鲜明,具有一种自然的动作美感与张力。音乐与动作水乳交融,编导充分的运用舞者的身体来传递出一种细腻的情感。伊日编创的动作似乎与中国的太极具有异曲同工之效,不但具有圆润流畅的动感,而且动作元素以推、拉、带、引、穿等动律连绵不断的发展,时而如同风的吹动,时而又像大海的波涛起伏,交融了中国太极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流露出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在观看舞蹈的过程中可以强烈的感受到编导表达出一种回忆、一种忧郁、一种寄托,令人思绪万千。
七、《不要急,慢慢来》
编舞:泰兰斯·科勒
“不要急,慢慢来”的名字,似乎一语双关,表达了编导对中芭未来发展的态度。舞蹈中以舞者往后退着走作为点题动作,喻示着时间的倒退。当舞与舞之间的链接中,以舞者在舞台的走动,也似乎喻示着时间的流动,其中舞者动作的定格表现了时间的静止。
后记:
整场演出,可喻为北京春天“芭蕾的绽放”。这是中国芭蕾年轻演员编导的个性张扬和自我表达,勇气可嘉,具有中芭新一代演员的朝气和活力。可是,明显的感觉到舞团年轻编导编舞技术的匮乏,音乐修养、文学修养与国外编导较大的差距。但是,剧场的反响非常强烈,每一个观众都对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现场气氛真的达到了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效果。
笔者认为舞蹈的最高境界是不仅娱人眼目,最好是扣人心弦,使人得到心灵的升华。舞蹈是运用肢体语汇表达编导的思想。编导在编创作品时,必须很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需要运用什么动作和艺术手段去表达。当运用哑剧、声、光、电、影、道具等艺术媒介手段时,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不要喧宾夺主,必须重视挖掘舞蹈本体的语汇。
总而言之,冯英团长这一举措对中央芭蕾舞团的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中央芭蕾舞团在谋求自身发展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任何一个崭新的事物,需要一个萌芽到逐步成熟的过程,需要由无数次失败到成功的艰辛。我们期望中芭的年轻编导不畏挫折,勇往直前,不断创造出崭新的作品,让历史来沉淀优秀的作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