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星齐捧《奥涅金》
(2009-08-12 16:06:56)
标签:
奥涅金中央芭蕾舞团舞剧克兰科俄国文化 |
中央芭蕾舞团又一次将芭蕾舞剧《奥涅金》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院舞台。这也是在2月连续三场演出之后,受到了观众和很多艺术家的盛赞,经过与国家大剧院的协商,决定利用暑期强档,与2009年8月19日至22日再演4场。这也开创了中芭一部新排古典芭蕾连续、多场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先河。
二十多年前在北京,我曾经花了一整夜的时间,去通宵排队买一张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演出的《奥涅金》门票。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辛苦非常值得。因为那一次看《奥涅金》,彻底颠覆了我对舞剧艺术已有的价值评判。原来,一种无言的动作形象,能够如此深刻地表达出人性的复杂与人格的冲突;而不再是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串联起若干漂亮的舞蹈场面。《奥涅金》让我获得了一种关于舞剧的全新认识与创造境界,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现在,中央芭蕾舞团将再次演绎这个版本的《奥涅金》,这让我有一种强烈的期待。除了能再次体验那种心灵的震撼与激动之外,但愿中国的舞剧编创者们,能从中获得更深入的启发。
我很相信《叶甫盖尼·奥涅金》文学名著的感染力。但我始终认为,看一两遍书是不能体会其复杂的人物内心的。但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奥涅金〉似乎做到了。这在我给这些可爱演员的讲课时,和我坐在剧场看戏时的心境是不同的,可以称之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舞蹈演员们的创造力我深深钦佩。
芭蕾舞剧《奥涅金》根据俄罗斯伟大文学家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改编,这部诗体小说广阔地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别林斯基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所描写的生活场景广阔,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体裁别具一格。它虽然用诗体写成,但兼有诗和小说的特点,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抒情有机交融。而正是这部不朽名作的光芒,激发出了克兰科版本芭蕾舞剧的灵感。
这部汇聚了普希金、柴可夫斯基和克兰科三位大师的作品可谓星光熠熠。自1965年创作完成之后,《奥涅金》成为了约翰·克兰科作品中最精美的一部。克兰科选取了普希金原著中的一系列场面,着重刻画了塔吉雅娜的天真纯洁和奥涅金的轻佻虚伪、玩世不恭的性格。这是一部兼具交响芭蕾和戏剧芭蕾两派长处的舞剧。戏剧结构严谨清晰,舞蹈编排新颖,与音乐水乳交融,以古典芭蕾作为全剧的主要表现手段。克兰科版本的《奥涅金》甚至被称为上世纪最动人的芭蕾之一。有人评论:“仅此一部作品,便足可树立克兰科的大师地位。”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在《奥涅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舞剧编曲柯特·海因茨·施托尔策没有搬用柴可夫斯基的同名歌剧的乐曲,而是根据主要人物性格的特点和剧情发展的要求,以柴氏《四季》组曲(12月)和部分钢琴独奏,配以必要和声,连缀成有别于一般芭蕾舞曲结构原理的大型舞曲。它比柴氏那些经典舞曲更趋室内化。由于剧情主要是通过几个主角得以体现的,所以改编者在改写成管弦乐的时候,既照顾到柴可夫斯基音乐芭蕾的总体特点,又避免了太多的齐奏。从演出实践看,施托尔策的这一音乐构思和处理方法是恰到好处的。他严格遵循了音乐在芭蕾舞中的从属地位,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音乐对舞蹈所起的能动而有力的衬托作用。
所有的光环都围绕《奥涅金》,因为她佩戴着璀璨的皇冠!
中央芭蕾舞团世界著名芭蕾编导大师约翰·克兰科代表作《奥涅金》
演出时间:2009年8月19日-22日 19:30
演出地点: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演
演
票
《奥涅金》
三幕芭蕾舞剧
编导及编剧:约翰·克兰科
改编自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诗歌体小说
作曲: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编曲及配器:柯特·海因茨·施托尔策
执行监督:里德·安德森
排练者:简·伯恩
简·伯恩执行助手:罗兰·沃格
布景设计:托马斯·米卡
服装设计:玛伦·费舍尔与托马斯·米卡
灯光设计:斯汀·贝扎克
版权所有:迪特·格雷菲
中央芭蕾舞团演出部
二〇〇九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