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 伤逝 仰望星空 拉三 (网络转载)
(2008-11-19 09:46:51)
标签:
杂谈 |
文章出处:新·芭蕾舞与芭蕾音乐
拉三是我毕生难忘的音乐。在很多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拉三伴随我度过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当红色的幕布升起,熟悉的前奏奏响,厚重的弦乐在低沉的管乐衬托下带起海潮一样的波澜旋律之时,我的鼻尖瞬间就被酸楚的味道所充斥。而当几秒后那股弥漫着淡淡的忧伤的钢琴主题从乐池中飘出,飞舞在空中的时候,心底最柔软的一片思绪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重新赤裸裸地重现在眼前,我的眼泪再也无法控制,滚烫而清晰,划过炙热的面颊。黑暗中,一个孤独的红衣舞者,好像虚空中的纤细精灵,修长的胳膊划出绝望而无助的弧线,也许演绎的就是音乐家的感情和思绪,映衬的也是我自己的感情和思绪吗?不敢作出这样鲁莽的猜想,然而我却宁可这样希望,把自己完全融合到这一片如同怒海狂涛的音乐中。
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家们的音乐天生就是为舞蹈而编写的。画面感极其强烈的俄罗斯音乐响起的一刹那就能够在脑中映像出舞者翩翩的风采,这也许是这个感情丰富好像浓烈的伏特加酒一样的民族在艺术界中的直接体现。相比之下那些德国的音乐巨匠们的音乐严谨、端庄,却无法像俄罗斯音乐那样在我脑中展开想像中舞动的画卷并让我产生从心底涌起的感情共鸣,这是我长期以来并不喜欢贝多芬莫扎特的最主要原因。从柴可夫斯基到普罗克菲耶夫,从斯特拉文斯基到肖斯塔克维奇,现在终于等到了拉赫玛尼诺夫,我最喜欢的俄罗斯音乐家,而且是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我最喜欢的音乐家的我最喜欢的作品(这里没有“之一”),现在由我深爱的中央芭蕾舞团来进行舞蹈上的演绎。这足以让我作出放弃了在三亚出差工作的三天加起来的睡眠时间也许还不到十个小时之后的最后一天理论上终于到了可以在银色的沙滩上休闲一天的机会,从而毅然决然地改签了机票,风尘仆仆、昏昏沉沉地飞回北京,下飞机后直奔国家大剧院的行动。
从坐在观众席中听着音乐声响起的第一时间我就深深地感觉到这个决定是如此的正确而永远不会后悔。在堪比古典音乐和现代交响芭蕾之峰巅的作品之前,一天的阳光沙滩休闲简直完全不值一提。孤独的舞者伴随着孤独的钢琴旋律,好像黯弱的烛光在黑暗中跳动;然而随着整个交响乐队介入开始重现主题旋律的时候,场灯亮起,赫然整个中芭强大的群舞阵容已然占满了舞台,而开始孤独舞者的动作已经藏匿于舞蹈的海洋之中。掌声和赞叹声好像潮水一样扫过整个观众席,而我已经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自己沸腾的热血。是的,拉三就是应该这样,我最喜欢的音乐,表现出来,理所应当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分毫不差。任何舞蹈评论的所谓文字语言都不适用于对于交响芭蕾这种用现代舞蹈来重新诠释古典音乐的作品,因为其追求的是舞蹈动作、音乐旋律的抽象化以及思想、精神和感情的升华与具象化,在能够引起包括我在内的观众们的共鸣的时候,文字已经变得苍白而无力,脸上流淌的泪水就是最好的证明。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四十分钟的作品,三个乐章转瞬即逝。在辉煌的第三乐章快板的结束之时,编导并没有像《练习曲》的结束那样用整齐的大幅动作旋转、跳跃来作为高潮的结束,而是选择用正步一样的队列排出的气势,映衬好像巨浪狂涛般的音乐,最后嘎然而止。一切无语,观者已然泣不成声。
在回家后整晚的梦境中,我又在仰望星空了。就是这样一条浅浅的童年时代的小路,头顶是深蓝色的迷茫夜空。初冬后半夜的星空赫然悬耀,深空中无数瑰丽的星团和星云环绕着好像用光速一般飞驰的深邃思绪。就这样吧。在长夜漫漫、孤独无眠的日子里,一杯酒,一支烟,一曲拉三,与我相伴。
煽情之外总要说些实际的东西,就算简单但是也不可省略。好吧。这次中芭联合其他若干著名世界芭蕾明星演员的演出,应该说比去年的同样演出变化极大,最主要的差异就体现在所谓国际明星们的懈怠和中芭的拉三的辉煌之上。看看所谓国际明星们的表演:
德国柏林芭蕾舞团的一对主演,极其糟糕的《海盗》PDD,男孩表现平平,女孩的上半身僵硬无比,技术上则连一个完整的Fouette都转不下来,最后还剩八个小节的时候掉下来了,剩下五六圈用落地转糊弄过去,我坐在台下看着都难受。整晚最差,白白浪费了海盗PDD这个理应掀起全场高潮的经典剧目。
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Kirov,派来的一对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实在是无法代表Kirov这个似乎永远洋溢着黄金般贵族气质的品牌名字。一个名叫魔符的从来没听说过的PDD节目,女孩胖得一塌糊涂,同样转不下一个完整Fouette;男孩用某朋友的话讲“就是天津芭蕾舞团的男群舞水平”。唉Kirov啊Kirov,现在俄罗斯芭蕾整个都不景气的时候你还这么糊弄中国观众,可让我们怎么说你?
同样是大名鼎鼎,如日中天,在俄罗斯芭蕾逐渐下坡的时候成为全世界芭蕾顶尖代表的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POB带来的节目,巴兰钦同学编舞的小奏鸣曲,给我的感觉是不温不火,没啥印象,差强人意吧。也许是因为整晚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候还有大批人呼啦啦进场找座位喧哗的阶段,受其影响,我对这个本来应该相当不错的节目反而没啥感觉,看完就想不起来什么了。
另一个全世界芭蕾顶尖代表的英皇,来的是我们熟悉的“圈儿姐”Tamara
Rojo同学,去年也来了。这次她还是老把式炫技,在艾斯米拉达PDD中玩儿三十二拍足尖不落地、Fouette前半部分四个两圈挂三圈后半部分八大方向还玩四个两圈挂两圈最后收五圈还是六圈的花活儿,倒是整得全场爆沸般的掌声和喝彩声。但是圈儿姐的技术技巧足够牛逼,平心而论其动作还是太海太糙了,更致命的是形象和表现力差点儿,在另一个节目《曼侬》强调表演却没有太多炫技成分的舞蹈中其表现就很普通的样子。
最好的一对演员来自没听说过的俄罗斯圣彼得堡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有资深朋友看过其演出,知道很好,但是我实在孤陋寡闻此前确实没听说过这个小团,不过这次其两名主演的表现彻底改变了我对其的印象。男女演员均是线条一流,技巧无双:爱神PDD中男演员的弹跳登峰造极,圈儿也极其流畅一收就是五六个。女孩儿线条也漂亮极了,用某剧场资深前辈朋友的话说,“哎呀,瞧那小胳膊一伸,哎呀,瞧怎么就那么漂亮。”呵呵。最惊艳的是他们两个带来的一个有趣的现代舞,《录音机与朱丽叶》(Radio & Juliet,缩写跟Romio & Juliet一样,呵呵)幽默风趣也不失表现,是这台演出上半场中最为出彩的节目了。大赞一下!由此可见,百足之虫死而未僵,虽然俄罗斯芭蕾已经走了多年的下坡路,但是由于其极其深厚的艺术沉淀,民间藏龙卧虎之辈还是汗牛充栋不可轻视,关键还是态度问题。大团Kirov糊弄事儿,小团认真应对,咱中国观众的眼睛还是明镜儿似的蒙不过去。
最后说说整晚演出当之无愧的中芭;拉三绝对震撼。让前面这些所谓的国际明星们到台下看看,估计一个个都要羞愧得自己刨坑埋了算了。全世界有实力一下子拉出四十多个线条一流的群舞演员来演绎拉三这样的节目,估计不会超过各位数吧——就算把英皇、POB、ABT这样的牛团都算上也如此,欧美人粗壮的体型和粗糙的舞台风格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东方人修长的线条和细腻的表演,而后者则是交响芭蕾的灵魂所在。也许中芭很难诞生像前面圈儿姐这样能玩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活儿的纯技术型女演员,但是朱妍、张剑、孟宁宁们的充满灵气的细腻演绎无论如何是圈儿姐们所学不来的。尤其是拉三主题中,朱妍们一个模仿京剧花旦一样抻弓弦的动作,跟音乐配合得是如此完美,感觉一下下都抻到我心中了。
文:YellowR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