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流”从来就不是“文学”

(2009-02-12 15:33:08)
标签:

纯文学

网络文学

主流文学

市场

自由写作

侯小强

哥们儿

分类: 哥们儿看点(信手码)

“主流”从来就不是“文学”

 

   “主流”从来就不是“文学”,甚至我越来越不承认确实存在着一个什么“主流”。这个观点是我个人的。因为明白这个想法没有市场,所以一直埋在心里,不愿说出来。况且很多时候,关于“观点”的争论是无聊的,缺乏实际意义的,挑起争论也只是徒增喧嚣,最终于人与事大都无补。滚滚长江东逝水,该留下的依然会留下,该淘汰的总会被淘汰,“观点”本身改变不了什么。

   

    不过,看过一篇转载来的侯小强先生的帖子《网络文学到底是不是主流文学?》(或曰《到了纯文学退出历史的时候了》,忍不住还是想表达一下个人的“观点"——一个“写作者”的观点——纯粹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观点而已。(提示:小强先生好象是充分肯顶网络文学是“主流”,至少将来会成为“主流”的。但愿我没有误读。)

 

    小强先生讲出了他自己针对文学现象的思索结论:纯文学从始至终根本就是个伪概念,被读者认同的文学才是主流。显然这种站在读者(文学消费者)角度立论的方式,比较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不过小强老师在这里似乎混淆了或者故意误导了一个概念,他把“阅读主流”强加成一个原则,并以此作为衡量文学价值和预测文学方向的硬性标准。我不搞“文学批评”,我只看“文学批评”,我大概清楚:这个标准是不准确的,也不公正的。偷用一个“政治”上的概念,可以说小强老师的观点是“左派的观点”。

   

    与之对立的“右派的观点”应该是这样的:文学的价值首先在于“自我”,主动的说法叫“自我的表达”,被动的说法叫“对自我的表达”。“右派作家”认为书写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文学的根本”,书写自我的文学才是“纯粹的文学”(不等于那个“纯文学”的“伪概念”)——而读者不算什么,你爱看不看,你爱懂不懂(《尤利西斯》or《追忆似水年华》都是个极端的例子)。这种右派的观点,我在另一个帖子里有稍明晰一些的描述。

 

    我赞同右派的观点。但我不推广这种观点,尤其在写作者越来越委身于市场的今天。我只是固执地坚持一点:每一个写作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想以此为生,他一生里都该写至少一部“纯粹的文学”,给自己的,不管别人死活的文学。否则,文学对他个人来讲,就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一辈子为市场和读者写作的人,他有再多的拥趸也只是物质的成功,他一生追求的仅仅是迎合“阅读主流”,至少我觉得这里面是有许多“无趣”的。

 

    从“右派”的观点看:“阅读主流”里喧嚣着的那些东西,绝大部分从来就不是“文学”,只是“故事”和“小说”,说白了,是文学商品。商品无罪,有市场就要有商品,但对作家本人,真正美好的,只有他发自内心冲动“喷”出来那一两部,(“喷”,是冯唐的用语),后来为了市场而制作的文学,对他本人而言,只有世俗的价值,并无灵魂的喜悦。当然,市场里的读者,才不去管你作家是不是喜悦呢。

 

    总结一下,“阅读主流”不能代表“文学主流”,更不能苟同于“主流文学”。作家傍大款式的追随“阅读主流”的写作动机很单纯,就是为了能够“出卖”。不要看了二人转舞台的热闹劲儿,就预测未来的艺术方向如何如何,如果二人转真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那我也就无话了。

 

    不考虑帖子的完整性了,长话短说,我以为当前作家也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追随“主流”,一条是通向自我。举两个网络人士都该知道的例子,韩寒和郭敬明。我觉得韩寒的《三重门》是自我灵魂的喷发,后来的东西就大多源于一种概念和观念了,然后再去编故事,后来编到我不想看下去。韩寒在把他那些非常精彩的“杂的文”扩充成故事和小说。其实他是被出版商“绑架”了,出版商对他的期待完全不是“纯粹的文学”的,而是血糊糊的市场的。而郭敬明呢,我认为他还没有一部源自灵魂的“自我”的作品,虽然他的每一本商品书都卖得那么好。故,虽然《三重门》稍嫌幼稚,《幻城》不乏精致,但从我的眼光看,我宁愿赞扬那个幼稚的。

 

    混淆了半天的概念,可以稍微廓清一下了。“文学”是自我的,“作品”是大众的,当文学和作品结合到一起的时候,它们的成功往往是“文学”的功劳,而不是作品的。小强老师提到了《诗经》和《红楼梦》,我不防再加上《古诗19首》。这些“文学作品”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但它们的价值应该已有公论。如果我说这些作品的创作初衷都在于作者的“自我表达”——(《诗经》我暂且排除“雅”、“颂”,这样争议会少些)——,反对的人应该不多吧。这是"纯粹的文学",“自我的文学”,而它们的文学生命能够得以遗产化的流传和延续,很大一部分也得益于它们的纯粹和自我。

 

    就上一段落延伸一下:“诗言志”、“文以载道”的提法,大家耳熟能详,两个引号里的创作指导方针,它们在近现代文学实践中的遭遇却不相同,后一个所遭罹的批判非常严重,这些批判,按我的说法,是来自“右派作家”和“右派批评家”。诗言志很好地符合了“右派”的口味。其实“文以载道”也没有错,纵观西方文学——(当然以我的阅历还远远不能“纵观”)——哪一部作品是空泛到不能“载道”的?那样的文学恐怕是不存在的,黄色小说或许有些例外。文学的写作,必然要依托道德和信仰的判断。分歧只在于——这个被载的“道”,究竟是作家个人的道德、信仰,还是统治阶级(主旋律?)所规范、要求的“道”。文学有教化和娱乐的双重功能,但无道可言,或只把文学当作载道工具的写作者,其命不久,历史已经证明,并且还将应验下去。

 

    现在,盲目地屈从于“阅读主流”的写作,其实是另一种其命不久的“载道”。这样的写作目的,所载的是市场的道。各领风骚三五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而淘汰与晋级的标准,以来的已不是“文学”的标准——文学沦陷于市场,市场正在变成文学的“统治阶级”。载统治阶级的道的“文学”,并不值得推而崇之。

 

 

【题外】

    0、如我所言,这种争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切仿佛皆有定数,争论只是徒增喧嚣。

 

    1、细想,其实我和小强老师讨论了两个方向上的问题。小强老师在努力确立网络文学的地位,并展望它的未来。我则在抓住他的其中一点(“阅读主流”和市场化),当作要害向另一方向上引申。不过针对小强老师指出的“纯文学”是个伪概念的说法,我还想补充:其实“网络文学”也是一个“伪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是清晰且正确的。一切都是伪的,只有各位的努力是真的,至于收获,或者有,或者无。

 

    2、网络化写作的未来,是广阔的,这一点我与小强老师的看法相仿。不过,“全民在线写作”的实质,其实只是全民获得话语权和情感表达渠道的一种虚拟化胜利,这个“写作”和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是不同的。人人都会涂鸦,但能够脱颖成画家的,毕竟是少数;人人都会摆弄DV的时代里,仍然需要专业且伟大的导演;同样,“全民写作”只是一种左派浪漫主义的遐想,说成“全民在线发帖子”倒是更客观些吧。那时候的作家和作品,靠什么脱颖而出?靠你跟“全民”的不同,靠你扬弃传统技巧对“个人化特色”的渲染——其实,这一直是优秀作家和作品成功的关键。

 

3、或许有人要问:那么“哥们儿”你的写作是左派还是右派的?简单说:我是站在右派的立场上,行着左派之实。我叶公好龙,我惭愧。所以我崇敬所有为了理想、真情和信仰而写作的同行。但我不鄙视为了面包写作的人,面包是人人需要的,通过劳动换取面包,是我们应该肯定和鼓励的行为,但我为那些吃饱了喝足了还在市场潮流里打滚的作家们感到惋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