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荒野寻马》:荒野寻马?年轻时的60后70后穷到想都不敢想

(2025-08-13 15:20:39)

荒野寻马》:荒野寻马?年轻时的60后70后穷到想都不敢想

读完依蔓的《荒野寻马》已经两个星期了。这两个星期里,只要想起依蔓想起她的《荒野寻马》,总觉得她应该与我一样读过一本书。什么书呢?那天晚饭后冒着暑热外出散步,突然想起了那本书的书名,《马语者》。

13岁女孩克蕾斯,妈妈是纽约一家著名杂志的主编,父亲是律师,不用说,家境优渥。克蕾斯酷爱骑马,便有了一匹名叫“朝圣者”的爱马。有一天,克蕾斯骑着“朝圣者”外出,不幸与一辆40吨卡车相撞,失去了一条腿。从昏迷中醒来的克蕾斯得知“朝圣者”已濒死,顿时崩溃。主编妈妈见多识广,她知道如果听从兽医们的建议射杀了“朝圣者”,已经失去一条腿的女儿将丢失灵魂。多方打听以后,主编妈妈听说蒙大拿州有一位能与马语言交流、经他的手病再重的马匹也能还魂的牛仔,决定带上女儿带上“朝圣者”投奔而去……故事的结局当然是克蕾斯与“朝圣者”双双痊愈,而我读罢《荒野寻马》会费力地从记忆深处打捞起多年前读过的《马语者》,是因为,我不认为《荒野寻马》所记录的仅仅是一个35岁的女子勇敢地放弃城市生活投奔荒野寻找马匹的狂放故事,“心理学越来越认可马匹在帮助人类调适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独特作用,这种形式通常被称为马辅助治疗 或马辅助学习”,相对于35岁的女子可以如何勇敢这一话题,《荒野寻马》更打动我的是,作者在深陷情绪破碎中还能异常清醒地找到自救的方法,并经过5年的自我疗愈初见效果。一本《荒野寻马》除了自证之外,也在告诉她的同龄人,陷入情绪泥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地任由自己在其中越陷越深。

那么,离开城市奔赴荒野前依蔓都遇到过哪些情绪困扰?她的困扰是否具备共性?

“辞去了(北京)一份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母亲因我辞去工作气得半年不与我讲话。但我无法让她理解,我实在不知怎样掌握讨领导欢心和把事情做好之间的平衡。”

“(上海的)新工作叫人雀跃。一周做七八个采访,写两三篇稿件,不知疲倦……那是2016年,环球旅行、间隔年、离职、创业、自由,这些蓬勃的词汇仍然有人。我的许多采访对象彼时正在实践’脱轨人生’。我写他们的某一段人生切片,记录每一种’生活创新’可能,也成为别人眼里脱轨的人……”可是,这样的快乐被她实录的上海老弄堂里的市井生活打扰到了:“那个春天,我在房子里被迫听了许多出声音剧场。剧情因人们大部分时间被迫戴在家里而急剧发酵,变得更加激烈紧凑。哭喊和争吵有时发生在白天,有时在夜里,半梦半醒之间,辨不明虚实”——作为依蔓母亲的同代人,我忘不掉自己年轻时想要得到一份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曾经以何种角度低过头,所以就辞职这件事,我觉得依蔓母亲的反应没有错;至于忍受不了老弄堂里的“声音剧场”,我得说这就是上海呀,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初,因为居住环境过于拥挤而大打出手的,几乎天天能在《新民晚报》的报缝里找到。怎么依蔓母亲这一代人见怪不怪的事情,到了依蔓她们就变得忍无可忍了呢?只能说被年轻人视作尽情享受着改开红利的60后70后,心理承受能力已经被年轻时不得不沉浸进去的粗糙生活磨砺得啥事都能扛得过去。但这并不妨碍我理解依蔓。环顾四周她的同龄人,一遇到挫折便选择躺平,而不是像依蔓,努力寻求自救乃至自赎的途径。

离开上海之后的几年里,以寻马为由头,依蔓的足迹到过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恩和、宝格德乌拉、伦敦的埃平森林、大兴安岭西麓、加利西亚萨布塞多等地。无论身在何处,马匹始终是依蔓的执着。只是,《马语者》中的牛仔要听得懂马语、成为能给到马匹安慰的朋友,他的付出用一本《马语者》也写不尽一样,决定与马为友之后,依蔓的付出远远超过了在职场上求平衡和容忍市嚣所要付出的。仅就她记录在书里受过的冻、挨过的饿、赶过的长路而言,就足以让我们读到了依蔓的坚韧。或许会得到也是《荒野寻马》的读者的提醒:正因为与马为友,依蔓才变得那么坚强的。所以,心理学不是一门玄学而是一门科学;所以,《荒野寻马》才有资格成为躺平的人的伙伴。

只是,完成了《荒野寻马》后的依蔓,是否已能接受甚至理解半年不与她说话的妈妈?

《秀英厨房》像是《荒野寻马》的番外篇,也是被媒体转载最多的篇章吧?说是以厨房这方小天地为舞台,依蔓用回忆让那位可亲的外婆回来了。其实,外婆的那些拿手菜只是“引子”,《秀英厨房》的真正主角,是错嫁了人后一生蹉跎的母亲。可是依蔓,能够在外婆病重时推掉手头的工作回老家陪伴外婆的最后时光,却怎么也不肯理解“妈妈那么不容易,你要懂事”的劝解。且不说遇人不淑不是妈妈的错,为了没能给女儿一个合格的爸爸一个温暖的家,妈妈难道没有负疚过没有想方设法补救过吗?我不相信,不然母亲怎么会因为依蔓的辞职而半年不跟她说话呢?只是,在如何处理不那么完美的母女关系上,依蔓像她的不少同龄人那样,选择了“年轻时遇到好时候一路顺风顺水到今天”的思维逻辑,从而认定母亲不能共情自己而把自己放到了母亲的对立面上。

所以,读到作家邓安庆文章《才想起他不在》中的这一句:“还看到了父亲和母亲年轻时的合照,她们看起来如此年轻,神色全都是如此忧愁,生活对他们从来都是沉重的”,会感慨万千:这就是60后70后年轻时的日子!

《马语者》,在一场意外中身心遭受重创的13岁女孩,在母亲的陪伴下得以康复。35岁的依蔓,情绪在破碎也不需要母亲陪伴在侧,但谁都知道,与年龄无关,而与依蔓们不了解60后70后的生活经历有关。他们年轻时穷到,被生活逼迫到无奈时也不敢想象“荒野寻马”。好在,依蔓是想要了解母甚至理解母亲甚至父亲的,不然, 她怎么会把与前文颇有疏离感的《秀英厨房》收进书里?也好,《荒野寻马》因此产生了一个新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