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尊严时刻的最佳注解

在接受行超的电邮采访时,葛亮讲了这样一段话:“加西亚·坎克里尼(当代拉丁美洲知名思想家、哲学家、人类学家)在《混合文化》中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一个富有历史阶段的空间交叉连接,它们是作为意义族群在默默地相互对话’。这说的是建筑,而构成城市的物理兼具人文意义的基石显然不止于此。”那么,除了建筑,还有什么是构成城市物理兼具人文意义的基石呢?随即,葛亮通过回望自己创作《朱雀》、《七声》、《浣熊》等小说的过程,给出了他的思考的结果:“去年完成《浣熊》。较之前作,更为关注香港本土民间社会的现实,特别是一些即将凋零的部分,比如传统的节庆与风物。为此在撰写过程中,做了很多的资料收集和访谈……”读《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到这里,我才悟到,上海文艺出版社何以要结集出版《文艺报》记者行超在那些年里陆续完成的13位当代作家的访谈。
而在葛亮的这段话之前,我边读着王蒙、莫言、王安忆、贾平凹等当代著名作家与行超的对话边疑惑:新闻速死,这些曾经被《文艺报》刊登过的访谈,不已经是明日黄花了吗?就以《我喜欢历史中的意外》为题的葛亮访谈为例,访谈完成于2013年,在此之后,笔耕不辍的葛亮先后创作了小说《北鸢》、《问米》、《戏年》、《瓦猫》等等,尤其是他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长篇小说《燕食记》,近日才正式出版。
这些完成于作家们还在创作途中的访谈,杀青之际刊登在报章上其意义不言而喻。时过境迁,再让读者旧文重读,我们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总共收录了行超的13篇当代作家访谈,接受行超访谈的作家除了前文所述的几位外,还有阿来、曹文轩、周梅森、周晓枫、梁鸿、徐则臣、鲁敏、张悦然等。这些分别完成于2013年、2016年、2018年、2019年的访谈,刊登在《文艺报》上时都是独立的篇章,分别读来我们得到的是一个个作家的创作谈,能帮助我们走近甚至走进他们的作品。而将这些访谈汇编成《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后,一篇篇访谈就聚拢成了一个群,套用葛亮所引的加西亚·坎克里尼那句话,便是13篇访谈在一本书里实现了空间交叉连接。
接受行超采访的13位作家都是当代作家,尽管如此,由于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又各有各的成长和知识背景,哪怕一辈子只写虚构作品的作家,他们的个人品性都无可避免地会烙印在他们的作品里。每一篇访谈前,行超都会奉上一段或长或短的引言,关于王蒙,她写道:“他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期满怀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热情,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工作;青年时期,因《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小说一举成名,却很快被划为右派,下放新疆农场长达15年”;而生活履历不如王蒙那样坎坷的王安忆,行超就以她成为高水准作家的轨迹来导入访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王安忆)创作了《雨,沙沙沙》、《小鲍庄》、《本次列车终点》、‘三恋’等具有‘伤痕’或者‘寻根’色彩的作品;此后,《长恨歌》、《天香》等描写日常生活尤其是上海旖旎风姿的作品,获得了读者和文学界的青睐……”;张悦然的出场方式则挟带着震惊一时的社会风貌:“‘80后’作家的初登文坛,与其说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学审美或文学思潮,不如说,他们之所以能够制造‘轰动’效应,是因为他们的出现反抗并试图打破既有的文学表达方式、教育制度和青年人的价值观……”成为作家的路径如此殊异的三位作家,在向行超倾诉自己的文学主张时一定都极富个性色彩。如果读者只见其一不见其余,会否对当代文学的整体风貌产生误解?以为王蒙的《这边风景》或者王安忆的《考工记》或者张悦然的《茧》等于中国当代文学。当然,《爱与尊严的时刻》尚不能呈现中国当代文坛的完整现状,但是,13位作家与行超的真诚对话,被这本书结构成了交叉空间,一个以文学为名、透过文学也能看到给他们带去创作灵感的社会变迁的交叉空间。通过阅读,我们徜徉在这个空间里,了解了他们的文学旅程、文学主张,更了解了触发他们创作灵感的大社会。
非常奇妙的是,被汇聚到一本书里后,原本独立成章的13篇访谈,竟然产生了正在互相对话的效果。以“阅读对自己的影响”这一话题为例,当曹文轩发难道:“在读书方面,许多人是蠢人,他们以为读就是一切。殊不知,读书是有选择的,一定是有选择的。若不然,这么多的学者和批评家去谈论书的高下优劣还有什么意义?”贾平凹马上现身说法: “《红楼梦》给了我很大启发,它完全是写日常的,后来我看过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对我影响也特别大,虽然我并不完全看得懂,但我能体会到它的意思,它也是日常性的”;而阿来的一番话,则引领读者哪怕面对名著也可以带着批评的眼光,他说:“《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基本都是在写人与人的关系。习惯去挖掘人性的恶和卑劣……人性的温暖和人情味,在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当中相对缺乏……“,这样的对话效果,是他们的访谈分别刊登在报章上时不能想象的,而这样的对话效果,只要读者细心,可以从书里摘取出很多条,因此,将散放在时间里的13篇作家访谈聚合在《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等于是让13位作家“作为意义族群在默默地相互对话“。
一次又一次“对话”,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界定爱与尊严的时刻的基石;而这13位作家内容纷繁、表达多样、形态各异的作品,则是基石的丰富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