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趁早看|立陶宛的十字架山和里加的黑头教堂

(2019-12-06 17:00:30)

趁早看|立陶宛的十字架山和里加的黑头教堂

下雨了,越下越大,车窗上的雨滴变成了雨丝。隔着雨丝瞭望窗外刚刚收割过的原野,卷成垛的草料传递给我的是一种安全感,像是一幅米勒的油画。只是,奔向下一个目标的我们有些担心:一会儿到了里加,会不会因为这连绵的雨丝而打了折扣?

我们刚刚离开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相对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我们更熟悉立陶宛,因为男子篮球。因为男子篮球带给我们与立陶宛的那种莫名的亲近感,让我对维尔纽斯的大公博物馆充满了期待,但是,博物馆里除了图片鲜少文物,可是,大公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十三世纪吗?也许,与大公有关的物事已经已经毁于战火?那么,退出博物馆看看钟楼和大公山吧。就更失望了,一眼看过去就感觉到了强烈的再造感,好比去文物商店看了满眼的高仿。

不过,要说立陶宛没什么可看的,就有些过分了。立陶宛北面有一座小城叫希奥利艾,出了希奥利艾再往北走12公里,有一处朝圣地。从地貌来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小山包,到底是从何时变成朝圣之地的,已经无从查考,立陶宛人都确认,小山包上竖起第一批十字架,是在1831年11月。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发动反俄起义,在起义中死难的人们无处入土为安,家人就特意来到今天的十字架山处为亲人放置一个十字架以示纪念。100年以后,立陶宛成了苏联的一部分,为去立陶宛化,苏联曾经计划过要推平十字架山建造一个大水库,不知何故,此计划终成空中楼阁,十字架山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

趁早看|立陶宛的十字架山和里加的黑头教堂

(十字架山上的耶稣)

我们抵达十字架山后,发现一路过来听到的那些十字架山故事,让我们以为十字架山应该高耸在原野上,结果是,冒雨拾级而上,要不了10分钟,我已站在了十字架山山顶。转着圈看山上或大或小、层层叠叠的十字架,想象,假如前苏联政府没有强行毁掉十字山上全部的十字架,这座应信仰基督之名而盛名一时的小山丘,又会是什么模样? 没错,我们在十字架山上看到的立陶宛爱国者的雕塑、圣母雕像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经,均是近几十年里执拗的立陶宛人一点一点重新竖立在山上的。目前,山上的十字架数量大约有55000个,且每一个十字架都有一个故事,悲伤的、坚定的、怀恋的、劫后余生而倍感喜悦的,等等。瞧呀,那一块石碑!刻着教宗的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几经磨难,立陶宛的十字架山依然耸立。里加的黑头教堂,却没有这本幸运。

大雨中,我们抵达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因为大雨,同行者建议先去酒店休息。我坚决不同意,我要去看闻名遐迩的里加黑头教堂。

趁早看|立陶宛的十字架山和里加的黑头教堂

(黑头教堂和圣彼得教堂)

几次处于危卵状态的十字架山,终于以原有的模样走到了今天,里加的黑头教堂,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始建于1300年的那一座,被苏联摧毁得已找不到一块瓦砾。我们面对的,是于1999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心痛之余,遥看与黑头教堂呼应的自由柱,最深切的感受是,那些百年前年前人类留在地球上的文化遗迹,一定要趁早去拜谒。谁都会觉得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会永远在那里,然而,一把大火以后,我们再看到的巴黎圣母院,已不是承载了千年历史的那一座。

一段插曲,让黑头教堂在我心里大了折扣,但我依然爱里加,爱它的老城区那九曲十八弯的小巷,以及用原石铺就的弹格路。说起来,这样的路在欧洲古城并不少见,布拉格皇宫区周边,哪一条不是泛着清幽幽光泽的弹格路?但那是用鹅卵石子铺成的,里加老城的路,却是用不经打磨的原石铺的,褐,青,铁灰,砖红等等,真是五彩斑斓,又经数百年来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脚掌摩擦,弹格路似乎已收敛起了棱角,非常熨帖。可是,千万不能小看砖块的棱角!你一不小心,数百年的老路就会崴伤你的脚。

趁早看|立陶宛的十字架山和里加的黑头教堂

小心地穿街走巷时,偶一抬头,基督教新教、东正教、天主教教堂的尖顶它们,以各种姿态向空中延展——对呀,里加还是一座教堂之城,我们走出小巷,去寻找教堂。

那一座红砖教堂实在美丽,我们忍不住绕它一周拍了很多张照片,想的是回家仔细端详。一位当地女士特意退回几步告诉我们:你们可以走进去看,里面更好看!对家乡得有多爱,才会如此多事?就像雅尼斯·皮列克桑,得多爱拉脱维亚,才会放下已有的名望回家为祖国的自由奔走呼告?

雅尼斯·皮列克桑,是瑞尼斯的化名。这位生于1865年、死于1929年的拉脱维亚人,在拉脱维亚人尽皆知的诗人、 剧作家 、 译者和政治家。所以,他于1920年4月4日返回拉脱维亚时,拉脱维亚人民像迎接英雄回家一样热烈地欢迎他。

可惜,去拉脱维亚之前,从来不知道拉脱维亚有这样一位杰出的作家。我是在寻找教堂的路上遇见他那浅褐色花岗岩巨幅塑像的。塑像端坐在市中心花园里,我迷茫地问:你是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