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罗宾斯·兰登,美国著名音乐学家,新闻记者、历史学家和媒体人。其头衔中的两项音乐学家和新闻记者所产生的化学反应,结果会是什么呢?与音乐家为主角的书籍。《莫扎特与共济会》、《莫扎特与维也纳》、《莫扎特:黄金时代》、《1791年,莫扎特的最后一年》等,就是兰登先生的大著。当然,在他的作品目录单上,并不只有莫扎特才“上榜”多次。H.C.罗宾斯·兰登对古典音乐的热情,更多的给了海顿,除了于1949年成立了海顿协会,他还将研究海顿作品设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5卷本的《海顿:编年史和作品》是起努力多年的丰硕成果。冒昧地揣测,在兰登先生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中莫扎特一定排在第二位,不然,他怎么会有那样的热情为莫扎特写5本书?
爱一个人,是任由附会在他身上的美好传说永远流传下去呢?还是正本清源还历史以本来样貌?
1984年,一部名为《阿玛多伊斯》的电影上映。顾虑到有不少中国的电影观众不知道莫扎特的全名叫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善解人意的译者在给影片做字幕时,顺手就将片名译成了《莫扎特传》。《莫扎特传》的上映,让莫扎特这位在固定人群中保有了200多年热度的作曲家,成为坊间的议论热点。能不成为议论热点吗?影片涉及的话题,实在太带感了:活跃在维也纳的宫廷乐师萨利埃里自视颇高,觉得自己的音乐才华在彼时的维也纳一时无俩。就在这时,莫扎特出现了。这位从童年起就技惊四座的音乐天才,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才华愈加光彩夺目。莫扎特的惊为天人之作,让萨利埃里黯然神伤,该怎么扳倒时刻危及着自己宫廷乐师地位的天才?天不助人人自助,萨里埃利开始动用自己的权利阻碍莫扎特的发展。他故意缩短莫扎特歌剧的上演周期,他恶意删改莫扎特的作品,他在莫扎特沉浸在丧父之痛之际试图动摇莫扎特在维也纳已有的地位……萨利埃里的迫害终于奏效,莫扎特得了重病,很快就不治而亡,那一年,天才刚刚35岁。原以为莫扎特一死自己的宫廷乐师地位得以巩固后能活得更加自在,但萨利埃里发现,自己像是被莫扎特的阴魂缠住了似的,终日生活在黑暗中惴惴不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
莫扎特的早逝果然有黑幕,黑幕里充斥着嫉妒、算计和谋杀——还有什么比黑幕、嫉妒和谋杀更能吸引人们眼球的?就让莫扎特像电影《阿玛多伊斯》所表现的那样死于萨利埃里之手吧,至少可以让更多原本不怎么喜欢古典音乐的电影观众去关注莫扎特,不是吗?但是,对莫扎特的生平、作品已经莫扎特在世时维也纳怎么宠爱莫扎特的往事了如指掌的H.C.罗宾斯·兰登,却不想让与莫扎特被娱乐化,“我相信,根据我们可以获得的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来写一本关于莫扎特的最后一年的书,也许多莫扎特的众多新朋友和仰慕者来说颇有益处”。既然如此,还等什么!因为电影而世人争说莫扎特的时候,H.C.罗宾斯·兰登开笔写作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资料出乎意料地丰富,将其汇总整理毫无疑问能够让我们超越最富灵感的虚构幻想,而更加接近真实的莫扎特和他的妻子康斯坦策”。
既然书名叫了《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作者在前言里宣称的“更加接近真实的莫扎特和妻子康斯坦策”,无非是要更加接近莫扎特之死的真实情况,以及莫扎特的妻子是不是正如传说中的那样,因为贪得无厌所以拼命地压榨丈夫,结果成了压垮莫扎特稻草中的一根,还是分量不小的那一根。
而要接近莫扎特之死的真实情况,肯定绕不开萨利埃里。那么,1791年的维也纳,人们是不是如电影《阿玛多伊斯》所认定的那样,是萨利埃里害死了莫扎特?
要说这条消息凭空捏造,倒也不尽然。莫扎特的儿子卡尔·托马斯发现父亲的遗体时,刚刚过世的莫扎特的确肿胀得不正常。莫扎特被人毒死的猜测,就基于这一事实吧。那么,谁会丧心病狂地毒死音乐天才莫扎特呢?只有嫉妒莫扎特才华的宫廷乐师萨利埃里了。
1781年莫扎特搬到了维也纳,此时,年长莫扎特的萨利埃里已经是宫廷乐正,是维也纳宫廷的宠儿,深受约瑟夫皇帝二世皇帝的喜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贵族为主的维也纳歌剧院的观众特别支持萨利埃里,他上演于1784年的法语歌剧《达娜伊得斯姐妹》,获得了巨大成功,其他作品在当时维也纳美誉度也不差,从1781年到1791年这10年里,萨利埃里和他的作品占据了维也纳歌剧舞台的重要部分,而1781年才到维也纳开拓歌剧事业的莫扎特,对萨利埃里根本构不成威胁。要说萨利埃里对莫扎特妒忌,来自歌剧《女人心》的创作。是萨利埃里开始构思《女人心》这个题材的,后来不知何故放弃了。他没有想到他放弃的题材被莫扎特“捡”起来后完成的作品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因此事点燃起的嫉妒心,还不足以让萨利埃里利令智昏地对莫扎特下毒,这个可怜的意大利人,在莫扎特死后被流言蜚语折磨得体弱多病,思维迟钝,即便这样,萨利埃里还在试图摆脱冤情,“虽然我命不久矣,但我以我的名誉作保,那些荒唐的留言并不真实。你知道我被指控毒死了莫扎特,但不是这样的,这只是恶意,纯粹的恶意。”可是,萨利埃里终究没有洗脱妄加在他身上的罪名,在他死后170年后,一部以他为叙事者的电影《阿玛多伊斯》,再一次指认是他毒死了莫扎特。萨利埃里也不想想,因他人的才华而生嫉妒之心,继而痛下毒手,这样的题材太刺激了,后来者怎肯轻易放过?好在,终有H.C.罗宾斯·兰登这样的以事实说话的方家,用一本《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还莫扎特之死以真面目。
萨利埃里确乎没有下毒莫扎特,那么,音乐天才何以英年早逝?死于疾病。是什么凶险的疾病夺走了莫扎特年轻的生命?到目前为止的医学解释是,莫扎特死于风湿炎或者风湿热。这是一种急性非传染性的热病,以关节处的炎症和疼痛为主要症状。莫扎特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791年,医学虽远不及今天发达,但是,风湿热已不至于致命,“几乎所有因为风湿热而死亡的病例都可以追溯到冠状动脉的病变”,这是1966年一位瑞士医生给出的结论,不过,瑞士医生的结论并非空穴来风,他的结论基于莫扎特的医生留下的诊断报告,“病情如此急速恶化的情况以及才能够发病到死亡的短促,对那样年纪的人是不寻常的”。
因为这一句“对那样年纪的人是不寻常的”,在瑞士医生于1966年向全世界公布莫扎特的死因后,更多的医学界人士和科学家开始投身莫扎特健康的研究中。
研究发现,1762年莫扎特患上了因链球菌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后遗症在莫扎特身上绵延了数星期甚至数年。此后,这位年轻人患有的红斑结节被误诊为猩红热,误诊导致了当时的一生没有将莫扎特的这一次患病归结于链球菌感染,以致医患双方都没有重视“链球菌感染”这一“驻扎”在莫扎特身体里的恶魔,从而致使莫扎特巡回演出到巴黎和伦敦时,患上了扁桃体炎和鼻窦炎,那一年是1764年。
1764年,莫扎特才8岁。小小年纪,就身染沉疴,还要听命于父亲到欧洲各地巡演,回家修整的日子里还要创作,如此“折腾”,病魔不死死地就缠住莫扎特,才怪呢!1765年,他在荷兰海牙时一度陷入昏迷;1766年11月,在慕尼黑病到;1767年染上天花;1770年在意大利旅行时得过冻疮和上呼吸道感染,并有黄疸症状;1774年12月,莫扎特被严重的牙龈脓肿所苦;1780年在慕尼黑患上支气管炎;1784年在萨尔茨堡莫扎特出现严重绞痛、猛烈呕吐以及风湿性炎症和高热等症状,后来人们认定,1784年疾病大发作,已经在预告莫扎特7年后的早逝,可惜,莫扎特、莫扎特的家人以及那些玩命地追着莫扎特让其兑现稿约的出版商、演出经纪人等等,都没能加以重视,以致莫扎特没能得到有效的救治和必要的修养,于35岁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