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人》:挣脱了炫耀的心魔

起先,我误会了这本书,以为又是“哈佛女孩”类型的书。我不喜欢进了世界一流大学就等于人生赢家的价值观,而那类书籍的叙述者或被叙述者溢于言表的洋洋得意,总让读者淹没在暴富的炫耀里迷失方向。
“亚洲铜”策划、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哈佛中国人》,装帧很复古。我小的时候,精装本图书出得非常少,图书馆为保护图书,会用两张硬纸板为一本平装书订上封面和封底。一本外形让我想起少年阅读时光的《哈佛中国人》,让我掀开硬壳进入了洪海先生的叙事中——这时候,我才发现,《哈佛中国人》其实是一本摄影集。对这本书,又多了一份期待。
非专业文字工作者,一旦拿起笔来写文章,总有别致之处,比如黄永玉先生,比如吴冠中先生,比如黄苗子先生,又比如陈丹青先生,他们的文笔常有专业文字工作者不能抵达的妙处。谈论画作画坛逸事,他们当然得天独厚;他们用画家的观察、用“画笔”针砭公共话题时,也常有惊人之!所以,我喜欢读艺术家客串而成的文章。当我确认《哈佛中国人》是一位喜欢用摄影阅读周遭的作者写的书后,顿时来了阅读劲头。
果然有其独到之处。
如果让我来写这本《哈佛中国人》,为每一幅或每一组照片配的文字,从数量上来说,要均衡,甚至,会要求出版方允许我为每一篇文章配备数量相等的照片,而不是有时是单张有时是组照。或许,这是轻度强迫症的莫名其妙?我在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后再来读这本书,像其每一篇文章长短非常随意一样,与文字联袂而来的照片,作者安排得看似随心所欲,有时一张有时多张,不过标准一致:每一张照片都极有采访对象的神韵。于是觉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叙述和排版,真是潇洒之极!
不过,《哈佛中国人》是一本好书的理由,并不是这种极度不匀称的文字编排,更不是书里的每一张照片。对,有王石,有许知远,有徐小平,有俞敏洪,有余华,有欧阳江河……这些名人的照片,随处可见,况且,作者拍摄的都是他们在哈佛的瞬间,未必是他们的最好状态。何必非要翻阅《哈佛中国人》?《哈佛中国人》是一本好书,是因为作者用长短不一的文字给照片里的人物所作的小传,突破了“哈佛女孩”那样费劲心事、竭尽全力跻身西方社会的叙事。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感知,无论是王石、许知远、余华、欧阳江河等知名人士,还是等等刚刚踏足哈佛的小字辈,他们没有奋力搏击后走进哈佛必须炫耀的心魔,他们与许许多多机缘巧合能在哈佛求学的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哈佛人一起,在同一层面上共同思考。洪海的《哈佛中国人》,用在哈佛的中国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叫国际视野。
《高远:幸福结局》,可能是《哈佛中国人》当中篇幅最大的一篇人物记。我不知道洪海先生让这个名叫高远的男孩在自己的书里做最长的自述,是否因为他是数学系学生的缘故。不知是真是假,此地流行一种说法,即申请数学、物理这样的基础学科容易获得哈佛这样名校的入取通知书,原因简单,美国孩子都不愿意沉浸在艰苦、枯燥的基础学科研究里。似是而非的传言,透露的信息却确凿无误:为融入第一世界前进的步伐,我们不得不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收藏起来,心酸地捡拾别人挑剩下的东西。这种向世界先进水平看起的姿态,被动得叫人莫名伤感。高远就不一样了,虽说选的也是数学,却绝对是他的主动选择。这个从杭州外国学校出发,经由新加坡走进哈佛学数学的男孩,打小痴迷数学,“我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是一个特别讲理的地方……通过数学我可以不停地思辨,然后就逐渐发展到对逻辑性强的东西的一些偏好。我喜欢苏格拉底的那句话,不经过深思的生活不值得一活。”在高远的思想里,从来没有意识过自己的基因天然差于出生在第一世界国家的同学,他观察世界的视野从他懂得看世界的时候,就与他的那些世界一流的同学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这才是正解的国际视野,是那些想要去哈佛而不得不选择学数学的人,一时无法企及的。后者,先要经历从“地下室”走到地面上的过程,此时,他们恐怕只能看着高远他们绝尘而去了。事实上,从来就与一流同学比肩而立的高远,思考范畴已经越出了数学领域,“我会期望能够成为这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的一个桥梁,或者说桥梁中的一小段”,当我们知道高远所说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指的是今天已成考古对象的未来和当今世界后,是不是会觉得这个90后站得有点高呢?
与《高远:幸福结局》处在篇幅的两个极端,《苏雅青:活体实验的动物对人类贡献很大》只有寥寥200字。200个字,所涉话题又小众到“一根肉眼难以觉察的细针,慢慢地插入它(实验鼠)脑部8毫米”,但是,200字中苏雅青说的那句话“活体比麻醉实验得到的反应数据准确得多,这些活体实验动物对人类贡献最大”,看似冷静的就事论事,却有着“让真理与你为友”的坚定。尤其是洪海先生为苏雅青拍摄的那张照片:一生白大褂,苏雅青正全神贯注地盯视着显微镜——她的神情,总让我不相信苏雅青看见的只是实验鼠脑部的细微变化,可,是什么呢?语言难以穷尽。
与高远、苏雅青的故事相比,王石、许知远、俞敏洪、徐小平、余华等等成功人士的哈佛故事,可能更能给《哈佛中国人》带来销量。可是,正因为洪海先生花了更大的篇幅记录了无名小卒在哈佛的故事,才让我觉得这是一本书名与内容表里如一的书籍,它让我通过他们的故事,更清晰地懂得了,什么是中国人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