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莱特·法拉》:最惊恐的西蒙最毒辣的心

一个被自己亲手杀害的人,约瑟芬·铁伊虽然没有言及,或许这个被他亲手杀害的人早已经被他亲手扔进了悬崖下的大海里。7年以后,确信被自己葬身鱼腹的人,突然出现在自己的家里自己的眼前,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会翻腾出什么样的滔天巨浪?
《博莱特·法拉》是我读过的约瑟芬·铁伊的第4本小说,前3本分别是《萍小姐的主意》、《一先令的蜡烛》和《时间的女儿》。《博莱特·法拉》又让我大吃一惊:说起来是类型作家,约瑟芬·铁伊对自己的要求似乎是,每一本探案小说是她书单里的独一无二:《萍小姐的主意》更像是心理小说,《时间的女儿》更像是历史谜案小说。《一先令的蜡烛》,倒是跟踪了一桩凶杀案,是对探案小说的正解。可是,顺着明星被杀案的真相被层层揭开,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人性的丑恶。我是约瑟芬·铁伊的忠实粉丝,就算这样,拿起《博莱特·法拉》时也会忍不住仰头向天问一句:约瑟芬·铁伊,这下你没有新花样了吧。
然而,她有玩出了新花样!
所谓探案小说,都是把谜底藏着掖着,剥笋般地岁故事的推进慢慢将结局推给迷醉其中、不能自拔的读者。这就是为了什么探案小说总是最吸引人的类型小说,不是吗?可是,《博莱特·法拉》从一开始就公布了谜底:7年后重回特拉克兹的帕特里克,是有弃儿、孤儿院长大的、流浪汉博莱特·法拉假扮的。约瑟芬·铁伊凭什么如此自信?故事刚刚开始就告诉我们结局,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完《博莱特·法拉》?
约瑟芬·铁伊写作《博莱特·法拉》,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西蒙的心有多么阴毒;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被自己制造的谋杀案纠缠得惊恐万状时,西蒙的解药。
因着18世纪开始实行的限定财产继承法,阿什利家的双胞胎儿子只有一个在父亲时候能继承家产,哪怕西蒙只比帕特里克晚出生了数秒钟。限定财产继承法又规定,父亲故世以后大儿子可在21岁那年继承财产,对14岁的双胞胎兄弟而言,那还是很遥远的将来,谁又能想得到,他们的父母在这一年双双罹难于空难,原本就对财产分配心有不甘的西蒙,选择了一个在他看来最合适的时机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自己的孪生哥哥退下了悬崖。
细心的读者在约瑟芬·铁伊推进故事的字里行间寻找到一个信息:帕特里克死后,西蒙的神情姿态都发生了变化。变化何来?以碧姑姑为首的阿什比家的人以及镇上的所有人都以为,那时因为帕特里克令他们意外地自杀了,可我们读者知道,那时因为从此以后西蒙就是一个杀人犯,一个杀害自己亲哥哥的凶手。
这就有意思了——当博莱特·法拉顶着帕特里克的名字来到阿什比家的庄园时,西蒙顿时两难了:揭穿博莱特·法拉是假帕特里克?不能!那不就得告诉别人真的帕特里克在哪里了吗?《博莱特·法拉》精彩之处,就在于铁伊将西蒙对假帕特里克的关系抗衡,从惊讶到隐忍到处处作梗到机关算尽到终于爆发的过程,写得云淡风轻又摄人魂魄,让我们无法《博莱特·法拉》,知道故事进行到第27章。
……
“我想是因为你是唯一一个不相信我是帕特里克的人。”
“你的意思是我是唯一一个知道你不是帕特里克的人,不是吗?”
他们沉默良久,然后博莱特开始在昏暗的环境中搜索西蒙闪烁的眼神。
“你杀了他。”他突然间十分肯定地说道。
“当然是我杀的。”他的身体向前倾着,很愉快地看着博莱特。
……
被博莱特·法拉和西蒙两个人死劲往两个方向拉拽的阿什比家的惊天秘密,就此大白于天下。
《博莱特·法拉》可以就此结束了。可是约瑟芬·铁伊从来不愿意自己被绑定在类型作家的标签上,而她,真有这样的能力。仅说《博莱特·法拉》,她在帕特里克自杀额真相水落石出后又写的3章,尤其打动我的,是博莱特·法拉与牧师乔治的一段对话:
“我并不是帕特里克。”
“是的。”牧师似乎同意他的说法。博莱特愣住了
……
任谁都要愣住的:既然知道博莱特·法拉是假帕特里克,牧师为什么不说?
约瑟芬·铁伊想要探讨的是,幸福生活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