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wumei2215
wumei221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674
  • 关注人气:3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冰清玉洁和向隅而叹

(2015-06-08 10:36:06)
标签:

娱乐

 从周四晚上右边的耳朵开始不舒服,一夜过后,右边的牙龈开始疼痛,上了半天班以后,右边的脑袋开始钝痛——我犹豫起来:晚上格哈德·奥皮茨的第六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还要不要去现场聆听?况且,周五晚上还有德约科维奇对阵穆雷的法网半决赛。几乎已经决定放弃了,晚饭以后拿出节目单,6月5日的曲目是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作品第79号《杜鹃》、第十六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1、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01和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号《槌子键琴》,我坐不住了。

阅读节目单的时候,我就有些疑惑:《槌子键琴》用时才20分钟吗?那么,上下半场的区隔就有些奇怪了。上半场三部作品,用时52分钟,下半场只安排了《槌子键琴》——也好,可以早一点结束,真的是身体有多大的能力、心才能有多远。

当晚上海交响乐团堪称人潮涌动,原来,主厅同时在演出巴托克的《蓝胡子公爵的城堡》,那么,一路进场被门外的黄牛问有票吗或者要票吗,是为了《蓝胡子公爵的城堡》?室内乐,怎么会有这么活跃的市场?只有寂寞,才会有三五百人的演奏厅里这么纯粹的演出效果。

《杜鹃》和第十六钢琴奏鸣曲,特别是《杜鹃》,短小却不能抹杀其隽永的特质,然而,作为贝多芬两部早期的创作,就是古典乐派队伍里一个一流作曲家的一部杰出的钢琴奏鸣曲,而已。当然,而已二字,是对比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作品101号而言的。

这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靠近浪漫情怀的一部作品,创作于1816年。三个乐章尚未形成完整的统一体。这是一部蕴含着贝多芬探寻意味的作品,最值得我们珍视的是第一乐章,它有着极为内在的玄想。和声的悬浮、节奏的切分、语气的委婉,均非“英雄”气概,而是指向了“晚期”——杨燕迪的谛听是从一个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的,“有准备地聆听”后,“节奏的切分”我清晰地听到了,它让我联想到了贝多芬以后的众多作曲家的钢琴作品,李斯特、门德尔松……所谓横空出世的作曲家,大概就是这个意义:留下的屐痕是后来者绕不过去的启示。对一个业余听众来说,贝多芬的作品第101号,是贝多芬经由重大的人生转折后投射在作品中的转型气质,第一乐章的切分的节奏,意义不言而喻;第二乐章“活泼的进行曲风格”,是北欧雪峰的美景,冰清玉洁;第三乐章,“深情而慢速的:深情地、不太慢的柔板”,格哈德·奥皮茨只问耕耘不在意收获地一路弹下来,我听到的是他再一次向我们传达了贝多芬向隅而叹的愁绪。

音乐会结束以后,我明白了下半场只安排了一部作品,还是囿于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槌子键琴》的长度,什么20分钟!格哈德·奥皮茨用了差不多40分钟才完成了这部作品的演奏!而且,让我狐疑的是,我第一次看见再度上场的钢琴家竟然带上场一个替他翻谱的小孩。有作品标号的总共32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到第六场《锤子键琴》之前格哈德·奥皮茨已经弹奏了27部,一直是背谱演奏的,《槌子键琴》这部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作品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坊间的知名度,都是不言而喻的,料想,钢琴家不会因为陌生于这部作品而需要看谱演奏吧?那么,解释是,它在格哈德·奥皮茨心中的地位过于重要,他不允许自己在演奏《锤子键琴》时有丝毫错音——说实话,格哈德·奥皮茨是当代钢琴家中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到达了细致入微的地步,尽管如此,现场出现错音总是难免的。

于是,我们听到的贝多芬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号,几近完美。杨燕迪这样描述这部作品:“举世公认,这首作品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或许是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最困难、最艰涩、最庞大、最深奥和最险峻的巨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奏鸣曲是不‘美’的——它在很多时候缺乏悦耳旋律,音响莽撞甚至笨拙。但另一方面,该曲的旨趣却符合‘崇高’这个美学范畴的经典定义(依照德国哲学家康德《判断力批判》第二卷中的学说):其一,它的‘体积’庞大无比,不仅在时间长度上而且在空间密度上都超乎常规,所以具备‘数量的崇高’;其二,它体现了克服巨大障碍的恢宏气魄,令人在恐惧的同时心生敬意,因而引发‘力量的崇高’。就声音结构的设计而论,贝多芬在动机材料、主题建构、和声布局、对位组织、调性逻辑乃至乐章关系等所有的形式维度中不折不扣、‘彻头彻尾’地全方位贯穿了‘下行三度’这个唯一的、抽象的核心细胞,并‘引爆’bB和B之间的尖锐半音冲突,其义无反顾和一意孤行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极端地步。确实,这部作品的内涵干脆排斥人类‘儿女情长’的情感语言描述。考虑到它是贝多芬1817年至1818年间断然拒绝浪漫主义的散乱放任而坚决回复到古典主义的刚正严谨的晚期风格标志性作品,其‘非人世’和‘超凡俗’的崇高和伟大就显得更为醒目。贝多芬作品106因此可被看作是钢琴奏鸣曲这个体裁领域中的珠穆朗玛峰。出于该曲‘非人世’和‘超凡俗’的创作立意,作曲家的‘不近人情’还进一步直接加剧了演奏技术上的艰巨性,使其成为最难演奏的钢琴作品之一。”格哈德·奥皮茨的现场与杨燕迪的文字之间契合度是多少?我的理解是,大致接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