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毕契科夫带领上海交响乐团演绎马勒第五

(2014-06-29 11:33:51)
标签:

情感

马勒作品中的情绪,唯有“喷薄而来”才能够形容。

昨天晚上,上海交响乐团的20132014年演出季的闭幕演出,由毕契科夫带领他们演出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和马勒《第五交响曲》。相比于马五时长68分钟的体量,25分钟的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简直成了马五的音乐会序曲——这是从时间维度而言。当晚,和我一起坐在东方艺术中心里聆听这场音乐会的你,是不是与我有同样的感觉?温和、柔情、碎碎念的《未完成交响曲》在内容上也非常像是马五的音乐会序曲?

《未完成交响曲》结束后又休息了20分钟,马五才开始几个音符,我就被马勒作品独一无二的情绪牢牢地攫住了:呼天抢地也不能穷尽心中的悲伤。

一部一部马勒的交响曲听下来,每一部都是作曲家某一段生命旅程中一种情绪郁积到肉体承受不了时的发泄。马五,是马勒一场大病以后感觉死亡就在身边,恐惧到不能自已后,就化作了这一部很大的作品。听,题名为《葬礼进行曲》的第一乐章,管乐带动弦乐一遍遍地重复着悲伤欲绝的主题,灰色的度数越来越高,直至变成天边的乌云。可是马勒,是他自己的心理按摩师。以为他,沉溺于死亡的恐惧中不能自拔了,突然,用节奏而非旋律渲染的欢快,撑满了名为《如暴风雨般激烈》的第二乐章(碰到旋律感不是很强的作品,上交通常有一点抓瞎。虽然由世界一流指挥来调教,毕竟是客座指挥,调教是一时的不是一世的,提高也就有限)。而第三乐章《谐谑曲》,有了旋律透明得犹如阳光下的蜜糖一样的圆舞曲,我的理解是,第二乐章还有挣扎,到了第三乐章,已经彻底释然。这是真的吗?如若是真的,哪里还有马勒第六、马勒第七、马勒第八,乃至我最喜欢的马九?因为是强说快乐,所以马勒还是要寻找那个能让自己真正快乐起来的理由,于是,就有了马五著名的第四乐章《小柔板》。

坊间一直有一个传说,马五这段著名《小柔板》,是妻子埃尔玛的情书,不过,这个美好的猜想,被埃尔玛否认了。也是,仔细聆听《柔板》,听到的不是一往情深的倾诉,而是一个无助的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渴求,渴求这个女人柔软的胸怀渴求这个女人将被疾病以及疑虑折腾得凄惶狼狈的自己拥入怀抱——一遍一遍地听马勒,越来越觉得马勒就是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大男孩,除了我们通过各种途径阅读到的马勒的故事所体现的那些匪夷所思的行为举止外,他是一个最喜欢在音乐中放纵自己的作曲家,悲伤、试图快乐起来、还是悲伤……循环往复的浓烈的情绪充斥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我们却如此甘之如饴地一有机会就让自己沉浸在马勒创设的音乐语境里,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心底里也有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小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没有马勒的天赋异禀这其中包括呵护住自己初心的能力,我们与身俱来的赤子之心早已应所处社会的需求自我打磨得尽量与这个时代严丝合缝地对接,不得不遗失自我的遗憾就是去马勒这样的天才的作品里寻求短暂的回归。所以,我们明知道像马勒这样的作曲家,一部部作品只是在重复他的悲伤和喜悦,但是,我们就是心甘情愿地一次次地沉沦于他的作品中,悲伤然后喜悦。有时候,我们也会挑剔所谓的版本,比如,我们会说伯恩斯坦的马勒是最棒的,对音乐耳朵很尖锐的乐迷来说也许伯恩斯坦的马勒是最棒的,而我,任何版本的马勒我都会趋之若鹜——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借口可以不加掩饰地放纵自己的情绪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