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里,我想哭
(2014-06-11 10:07:05)
标签:
股票 |
无论是高贵的明清家具还是草莽气十足的鸽子、蟋蟀,王世襄先生一生所好我都不甚了了。不过,相对于朱家缙(三点水)先生的《故宫退食录》,王世襄先生相同题材的著作《锦灰堆》要亲民许多,几乎是家长里短中就把他非常文化的嗜好都和盘托出了,让我这样孤陋寡闻的读者在极度惊诧于他学问的多栖之外,开始寻找接近他学问的各种可能性和各种途径。
无奈,高至云霄的明清家具、古琴,低入尘埃的鸽哨、蟋蟀,都不能让我移情,还是“做饭那些事儿”这一章节,很对我这个也喜欢买菜、喜欢烧菜的家庭主妇的胃口。在这一节中,作者写道:“7点多对面的市场一开门就进去,挑好了菜悠悠骑回家,顺路到早点摊给袁先生端一大漱口缸的热豆浆回,天天如此。”——这是买菜。做菜呢?作者写道,1996年的一天,王世襄认真跟田家青说:你们青年人现在不把做饭当个事,瞎胡弄,等以后岁数大了肯定会后悔,你应该把几个家常菜好好学学,你哪天找个录像机,录下来,以后就不会忘了。“——所有读过这一期《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你们读到王世襄先生买菜和做菜的这两个细节是,会做何感想?我想到的是,可以由此引申开去明白先生何以能在那么多偏门研究中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成果?因为他认真对待所拥有生命的每时每刻。很久以来,我们被教育,工作可以认真认真再认真,生活可以马虎加简单。殊不知,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做事的时候不可能因为对象的变异而转换频道,认真对待每一种食材认真侍弄每一道菜,在王世襄先生那里,是与认真对待明清家具、古琴、鸽哨和蟋蟀等等“正经”事同等级别的,这其中只有习惯问题,没有厚此薄彼的道理。
这样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天的老头,还有一个,汪曾祺。由汪曾祺先生的儿子汪朗撰写的《“老头儿”三杂》一文中,用很大篇幅书写了汪曾祺对食物的热爱,一是对家乡名馔煮干丝的改良;一是对试制爆肚的热情;一是对萝卜、玉米等食材的珍重,三点足可以以偏概全:又是一个认真过好每一天的好老头。
他们早已去了天堂,他们珍重来人世走一遭的每分每秒,他们的人生态度是否会随着他们也去了天边?《“老头儿”三杂》结尾处写了一个情节:老头儿住在蒲黄榆时,有个周末上午,王(世襄)先生突然打来电话问地址,说是要过来一下。进门之后,他打开手里拎的一个布袋子,跟老头儿说:“刚才在虹桥市场买菜,看到茄子挺好,多买了几个,骑车送过来,尝个鲜。”那是个大夏天,王先生上身一件和尚领背心,下面一条短裤,光脚穿了双凉鞋,和胡同里的老大爷没什么两样。两人没说几句话,王先生起身就走了。蒲黄榆在虹桥市场的南边,王先生家在北边,为了送几个茄子,他老先生一来一去得多骑半个多小时。那年他好像78岁了。
读到这里,我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