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特只爱卡波特——电影《卡波特》
(2013-05-10 10:40:51)《蒂梵尼的早餐》,先看的是电影,奥黛丽·赫本的形象和表演让这部电影像片名一如早上的天阳,明晃晃的,薄薄的,暖中有点微凉。后来,得到一本原著,读到一半放弃,大概是从小说到电影,《蒂梵尼的早餐》做得非常完美。倒是对卡波特这位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巧,《万象》杂志陆续有关于卡波特的文章刊登。文中的卡波特,被书写者左右着,又配发了一帧如电影明星迪卡普里奥一样的照片,我记忆中的卡波特是什么样的,再说就多余了。
所以,电影《卡波特》开幕,我愣怔了片刻。应该是演员霍夫曼的表演一下子就抓住了卡波特的灵魂,在霍夫曼,外化卡波特灵魂的手段之一就是拿捏住卡波特说话的腔调,含混不清、腻腻歪歪、哼哼唧唧。
有人因此说卡波特是一个巨婴型人物,不肯长大。我不认同。
卡波特,这个出身卑微的南方男孩,凭借自己的天资、努力以及相貌,在美国上流社会社交圈赢得了一席之地。他喜欢灯红酒绿下的男欢女爱,他流连在这个社交圈里,他害怕由贵族把持的这个社交圈将他排挤到犄角旮旯,所以会想方设法将自己变成社交圈的焦点。电影《卡波特》有一个情节,他绘声绘色且手舞足蹈地向围观他的一众男女描绘他有一次裤裆在大庭广众之下绽裂的情形。这样的描述虽然赢得了红男绿女们一时的喝彩,可是卡波特心里清楚,仅靠这样的卖萌,很快,聚光灯下的那个人就会变成别人,所以,他焦躁地等待灵感和创作冲动回到他的身体里。可是,《蒂梵尼的早餐》以后,与《蒂梵尼的早餐》旗鼓相当的创作灵感和冲动,迟迟不属于卡波特。这样状态下,1959年11月15日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偏僻乡村一家四口灭门惨案能一下子就点燃卡波特的创作激情,也是卡波特想要抓住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电影《卡波特》没有纠缠于卡波特因着这桩案子而完成的奠定卡波特在美国文坛地位的纪实文学作品《冷血》的创作过程,因为电影《卡波特》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卡波特是谁?于是,在电影中,卡波特与两个杀手之一佩里的数次促膝长谈,被放大了。我们看到,卡波特原本只是为了写一部惊世之作而屈尊走进牢房与佩里相向而坐的,到后来,佩里可以一次次地要求卡波特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上诉找律师——一个作家和一个杀人犯之间的平衡居然会发生倒转,转动的“轴”在哪里?是卡波特与佩里相谈甚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后,卡波特惊异地发现佩里跟自己有着多么相像的人生道路!所不同的是,卡波特因为《蒂梵尼的早餐》幸运地跻身美国上流社会,而佩里,一念之差为了区区40美元伙同他人将一家四口枪杀。想到人生旅途中无处不在的偶然,卡波特惊出一身冷汗之余,不禁深深同情起佩里来。可是,再相像卡波特是卡波特,佩里是佩里,当他觉得佩里要求于他的有些过分是,卡波特对佩里的厌烦溢于言表。而想要获悉佩里他们枪杀一家四口的过程以求《冷血》有一个完满的结尾,卡波特又不得不一次次地迁就佩里,所以,他在佩里的脖子伸进绞索时会表情复杂地眼泪慢慢渗出眼角继而潸然泪下。
怎么理解佩里去往黄泉路时卡波特的复杂表情?简而言之,就是卡波特的万般情绪只为自己。卡波特只爱卡波特。
也许是亲眼目睹了佩里由生龙活虎到一具尸体的过程如此迅疾,《冷血》以后卡波特再无像样的作品问世,并以不那么光彩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我们唏嘘卡波特过于自恋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记住卡波特不仅仅他是《蒂梵尼的早餐》和《冷血》的作者,还是一个生活方式怪异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