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两个小时一台戏——话剧《我这一辈子》
(2013-04-28 11:48:30)就话剧而言,冠以老舍名字的是《茶馆》《龙须沟》甚至是《春华秋实》。《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小说。小说老舍,我们更愿意提及《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因为那个叫石挥的演员空前绝后的表演而彪炳艺术史——可惜,喜新厌旧是一个横扫各个领域的成语,问昨晚走进兰心大剧院观赏话剧《我这一辈子》的80后甚至90后谁是石挥?给我的都是一脸错愕。
所以“有石挥珠玉在前,谁还敢出演《我这一辈子》”只是横亘在我们这些人心里的一个伪命题。
舞台装置非常简洁,轻纱一样的幕布上有语焉不详的枝枝杈杈,所以这么处理,想必等一会儿灯光打上去这些枝杈会因为观众的臆想而产生不一样的舞台效果,实景也就是一张长条凳和一把官椅——它们何以辅助一个叫方旭的演员在两个小时里完成一个“臭脚巡”属于小人物的虽无波澜却也叫人怆然的人生?
这个叫方旭的演员,也是这部独角戏的编剧——石挥的霸道直接就把小说《我这一辈子》变成了许多人心目中老舍的又一个话剧剧本。所以,当晚座中的观众多少人能像我一样在欣赏方旭表演的同时也在赞赏编剧的功力?从小说到话剧,方旭选择的是剪出一个个片段连缀出“我”的一生。如此处理,真是太考验演员了,除了服装稍有变化的话,一个15岁学徒,出徒后做裱糊匠,后因结婚五年的妻子跟师哥私奔后为脸面不得不从老行当里脱身出来又不得不当上巡警的“我”的一生,就靠方旭一个人的台词功夫和形体动作表达出来。而且,当上巡警并不是《我这一辈子》的句号,这以后,还经历过为宅门守家护院、被新局长剥夺差事、去矿山当差、儿子暴毙、女儿无奈嫁巡警等等人生不如意事,这一切,都是方旭用一张嘴和一副身板表达在舞台上,宣传单片有这样的描述“独角戏也可以群星灿烂”,此言一点也不过分,两个小说的演出,没有中场休息,没有麦克风,方旭用他深厚的功底让舞台熠熠生辉,两个小时,竟没有让我开一会儿小差的可能。
看话剧,特别是情节已经不神秘的话剧,下班以后我们匆匆吃过晚饭,惶急慌忙地拦下不易拦到的出租车,赶到兰心大戏院,是去看什么?当然是演员的表演。这个叫方旭的中年男演员,一个人撑起了一台大戏,他成功地还原了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
如果把那些所谓的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去除掉呢?那些将当下流行语挪进台词的做法是赢得了现场的热情,但,跳戏。
昨晚,是雅安地震遇难者的头七。谢幕的时候,方旭在舞台中央打坐为地震遇难者吟诵慈悲咒,我们则双手合十跟着他默默送哀思。你们,去天堂听老舍乐呵呵地讲人间苦哈哈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