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竞争,孩子们还可以选择——读小说《众声喧哗》
(2012-12-30 10:57:59)
标签:
杂谈 |
账号“书香上海”的微博近日向大家推荐了王安忆的新作《众声喧哗》。新书刚上路,还未到我家。不过,标题被选作书名的那一篇,我倒是在《收获》杂志上读过,当时就十分喜欢,只是彼时热爱一点文学的中国人都沉浸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狂欢中。莫言自己以及号称懂得他的文学界的大拿都说他恣肆汪洋的故事以及色彩浓烈的文字除了受惠于乡村的围炉夜话外,还得之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些文学大师的神启。福克纳和马尔克斯,都是将小说写得浓稠得流不动的高手,相比之下,而王安忆的作品,尤其是这一篇《众声喧哗》,淡雅得犹如一束米兰,彼时我非要说喜欢《众声喧哗》,会不会被众人笑为故作姿态?所以,一看见“书香上海”隆重推出王安忆这部新作,欣欣然之余忍不住要倾诉一下我为什么喜欢《众声喧哗》。
与《众声喧哗》这个篇名极度对应的,是小说的情节从始至终一直在安谧的氛围里行进着:老伴死后欧伯伯一个人过,依着自家的门面房开了一家纽扣小店打发寂寞。长相周正的男孩囡囡因为口吃虽从旅游学校毕业了也只好在欧伯伯家对面的住宅区里当保安。每天午后大都市相对安宁的片刻,欧伯伯和囡囡这一对被飞速发展的时代远远甩在身后的老少用沉默慰藉彼此……以上所述,就是《众声喧哗》的大致情节。对王安忆的这篇小说而言,情节不重要,重要的是氤氲在小说中的气息。什么气息?就是敢于拒绝潮流敢于不合时宜。潮流就一定能让自己生活得越来越好吗?用小说中欧伯伯的话说,就是“不可能的呀。”
同样不可能的,是拿这样一篇讲述大都市某个角落里波澜不兴的小故事的中篇小说,去与莫言获诺奖的浓墨重彩相颉颃。可是当莫言或诺奖被更新的新闻覆盖后,再翻出王安忆的《众声喧哗》,似乎明白了作家何以给自己一篇讲述静好之美的小说冠名为“众声喧哗”。众声喧哗,可用来盖棺2012年的年景,股市跌跌不休众人怨声载道、全民嘈杂地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全世界用各种声浪迎接所谓的世界末日……喧哗中,聆听王安忆通过小说传达给我们的一种声音——安分守己,亦即像欧伯伯那样用不舍抚摸每一寸光阴,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有大音希声的可贵。
岁末年初,各种针对学生的选拔考试此起彼伏,波及面从幼儿园小朋友到高三学生。由此可见,我们的孩子不缺乏竞争机制。他们在紧张的赶考途中会不会从没有意识到过,珍爱正在流逝的分分秒秒、珍爱自己正拥有的,才是生活的本真?答案恐怕只能是NO。获得这样的答案,恐怕怨不得孩子,是家长、老师、这个社会在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途径将原本应该多元的生活模式划归为单通道的,那就是只有竞争。在众声喧哗着奔竞争而去的时候,王安忆用她擅长的方式告诉大家,我们像欧伯伯那样安静地守候属于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可惜,王安忆只是作家,而且是一位只相信传统的传播方式的作家,所以,要把她的声音送进进众人的耳朵,还是欧伯伯说的那句话:“不可能的呀”。这样的情形下,“书香上海”用它的影响力隆重推出王安忆的《众声喧哗》,除了例行公事地宣传一本新书、好书外,有没有其他用意?
我相信另有别意,就是让大家通过阅读王安忆的新作欣赏欧伯伯虽平淡无奇却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