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路跑,是一种生活态度
(2012-12-07 10:39:07)
标签:
杂谈 |
12月2日周日清晨6点30分,中雨、有些冷。我因为去静安区体育馆打羽毛球路过上海展览中心,发现那里封了路,一打听,原来那里是当天举行的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健康跑的终点。
周末清晨毅然离开暖和的被窝一头扎进冷雨中长跑,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所以,1996年上海第一次举办马拉松比赛的时候,参赛人数才5000人。10多年过去了,当此项赛事进入第17个年头时,参赛人数已飙升到30000人。
12月2日的赛事最终谁夺得了冠军,我不关心,当长跑成为职业以后,这项运动就离我们这些非专项运动员非常遥远了。我感兴趣的是那些长跑爱好者到底为何要在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将不多的业余时间消耗在路跑上。乐PHONE路跑团队成员、联想集团副总裁魏江雷在上海完成了他的第五次全程马拉松后接受了东方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他说:“半程马拉松跑了6年,全程马拉松从去年开始,从去年的北京马拉松、然后到东京马拉松、兰州马拉松、到杭州马拉松都是全程,这是第五个全程。”在这里,必须要交代一个细节,所有参加马拉松的费用都要参加者自己掏。当然有奖金,今年上海国际马拉松的奖金额就超出了以往,可那是职业选手的金苹果,与魏江雷这样的路跑爱好者无关。那么,魏江雷等等路跑爱好者何以自掏腰包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参加一场又一场马拉松呢?“马拉松不仅仅只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也是村上春树积极参与马拉松的理由?这位在中国拥有最多粉丝的日本作家,写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游走在世界各地参加马拉松赛事,北海道、悉尼、雅典、波士顿……“说实话,我觉得我每天跑步和有没有毅力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我觉得我跑了25年,只有一个原因:跑步适合我。或者,至少,我不觉得跑步有什么痛苦。”为什么被我们大多数人视作畏途的长跑,却让村上春树倍觉愉悦?我以为作家的这一句自述庶几可作注解:“就算能做到一天三四个小时,集中精神认真执笔,但持续一个星期就累垮,那也没办法写长篇作品。写文章本身或许属于头脑的劳动,但是要写完一本完整的书,不如说更接近体力劳动。”
跑步与创作成果之间的辩证关系,让中国作家心动起来随之脚步也跟了上去。热映电影《一九四二》的原作作者刘震云数年如一日地每天清晨6点30分起床跑步1小时;热播电视剧《奋斗》的作者石康,更是路跑的忠实拥趸。因为常年坚持长跑带给他们的充沛体力以及积极参与生活的态度,帮助他们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佳作。
一方面,穿梭在城市里的长跑被爱好者亲昵地称为路跑;一方面校园里因为偶发长跑后猝死事件而让学生越来越远离跑道。两厢对照,就看我们每一个人愿意选择那一种生活方式了。如果身体无恙,应该选择欣赏路跑乃至参与路跑,参与的健身作用不必多说,欢快地穿梭在我们这座城市甚至其他有马拉松赛事城市的大街小巷,无疑在向大家彰显自己的生活态度:日出日落、春种秋收,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我都会以我满腔的热诚积极地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