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弦乐四重奏——2012年上海夏季音乐会
(2012-07-31 22:29:36)
标签:
杂谈 |
这场室内音乐会又出意外。一支曲终,现场掌声响起,有人让麦克风彬彬有礼道:“下面请观众休息15分钟。”正谢幕着的4位乐手集体愣住,对视后,第一小提琴李沛竖起一根手指道:“还有一首。”大家一听,重新坐下,安静下来以后音乐再度响起。
这个意外,让许多人以为自己打断了海顿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其实不是。是李沛他们将节目单上应该在下半场演出的肖斯塔科维奇的《升F小调第七弦乐四重奏》提前到了上半场。怎么会将这两部作品混为一体呢?海顿的俊朗,肖斯塔科维奇的纠结。这么说,不代表我对室内乐有多深的理解,只知道室内乐是音乐作品中的哲学,需要爱乐者的素养更全面。我自知还不具备欣赏室内乐的素养,今年的夏季音乐会把上交弦乐四重奏作为轻松听音乐的第一场,看中的是音乐会的举办地南苏州路107号原联合教堂。
当文汇报大楼还在圆明园路虎丘路的时候,因公事私事我会经常出没在这个区域。多少年没来这里了?再度过来,只觉变化巨大。原来拥挤嘈杂的道路开阔了,原来一家紧挨一家的小门脸也不见了,只有殖民地时期英方留下的建筑:英领馆、划船俱乐部、联合教堂……当然,每一个名称前都要加一个“原”字。
如果没有因音乐会的要求特意摆放的椅子,原联合教堂内部空空荡荡的,照明也显得勉强,所以,一进入教堂就要小心翼翼,免得脚一歪当众出丑。坐定以后环顾四周,穹顶真是漂亮,彩色玻璃窗也实在漂亮,只是做旧以后还能看出的新让人颇觉遗憾,比如,换成钢结构的房梁,有原来木质的好吗?对一场观众只有数百人的室内乐来说,似乎是一样好——谁知道呢。我是第一次在教堂里听音乐会。自从看到帕胡德在一座教堂里吹长笛的视频后,就一直想听一场在教堂里上演的音乐会,终于得偿所愿。摒弃了麦克风等现代化的电声设备,只有乐器的原声回荡在面积刚刚好的教堂里——有这一说是因为觉得东艺的演奏厅对室内乐来说还是有一点大——非常优美。
而这么近地看乐手摆弄乐器,特别是大提琴手的一双手,它们随着音乐的要求在琴上以各种姿态移动着,又,朱琳非常年轻,一双手被灯光一打散发出珠玉一般的光泽,用一句上海话形容,“好看得腰细”。这么近地看乐手表演,他们的勤奋和幸苦也是一览无余。是的,乐谱都摆在谱架上,可它们更像是摆设,整个演出过程中没见他们怎么看乐谱。汗流浃背,则是三个男乐手在整场音乐会上的常态。虽然不见教堂里有空调,可是,我们并没有觉得热。相信朱琳也没有觉得特别热,因为一袭黑色礼服裙看上去非常清凉,不像3位男乐手,白衬衫、黑西装地将自己裹得非常严实。既然是夏季音乐会,演员的着装是否也可以清凉一些呢?
因为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被移到了上半场,下半场只有一部作品,门德尔松的《D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虽然是音乐中的哲学,门德尔松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沿袭了他作品的一贯风格: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