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喝彩——群星闪耀上海夏季音乐节
(2011-08-12 23:04:23)
标签:
杂谈 |
李沛和潘寅林都是上海交响乐团的首席,通常他们不会同时出现在舞台上。
昨晚,他们同时出现在了2011年度上海夏季音乐节文化广场的舞台上,潘寅林依旧是首席,李沛站在独奏者的位置上,他和夏尔·迪图瓦合作跟自己的乐团为我们奉献了布鲁赫《e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那些廖若星辰的作曲家到底为我们留下了多少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被乐迷津津乐道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已经够我们流连忘返的了——这也是我追逐一场场音乐会的原因:为自己的“乐库”不断添加难以忘怀的好音乐,那一场音乐会的高德马克以及这一场音乐会的布鲁赫还有下一场音乐会的……
写着这篇博文,聆听柯岗版本的布鲁赫小协,尤其是水一样清亮、柔情的第二乐章《柔板》,昨晚在现场时的听感倏忽间就回来了:不知今夕何夕,只道人间仙境已在眼前。回家后翻阅布鲁赫的资料,知道这个德国人在以严谨著称的族裔特点上又加了码,他愿意与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为伍,不屑李斯特和瓦格纳的先锋。可就是这样一个严守规矩的作曲家,在白纸上排列一个个小蝌蚪时,也不能抑制已到深处的情感,在让乐队与之相称、相偕、相抗衡的各种状态下,小提琴的声音如同水一样清冽渗透进我们的心田。深井里的水愈加甘甜,布鲁赫严谨的外表下炽热的情感由小提琴家和乐队还原给我们,听一遍是一遍不能自已,只是因着小提琴家的个人素养,我们的感动会有高下。现在,听着柯岗的唱片,他传递给我们的感动大概是超凡绝伦的;昨晚,听着李沛的现场,他给我们的感动还会生长。这个上交的首席,大概还不很习惯作为独奏者站在舞台上,就我这个外行看上去,技巧应不是问题,气场却罩不住整个音乐厅。迪图瓦真是个好老头,观众喝彩时,他特意把李沛往台口推了推,其中的意味,全场的乐迷都看到了,大家发出了喜欢的笑声。
不是所有的时间观众的表现是与台上乐手们创设的情境相一致的。
昨晚的第一个曲目是莫扎特的《G大调长笛协奏曲》,衣着奇怪的长笛手第一乐章下来已让我们似乎听到了喘息声,但是第二乐章太让人期待了,可惜,乐队已经奏响第二乐章优美的弦乐部分,迟到的观众还在呼啦啦地进场子,更有甚者,还在跟坐错位子的观众计较着,于是,本就勉为其难的长笛手在迟到者的“配合”下,把莫扎特千古流芳的曲子弄得支离破碎——所以,我要质疑这场音乐会的名字,群星闪耀?
不是说只有屡屡被人提及的演奏家才是星星,像大提琴演奏者朱琳,一个陌生的名字,可因为她把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演绎得那么好,我愿意认可她是群星中会越来越耀眼的一颗。
《洛可可主题变奏》,我在现场听过瑞沙诺夫的中提琴版本,昨晚听朱琳还原为大提琴,觉得纵然是瑞沙诺夫这样世界级的大师,因为改变了柴可夫斯基的初衷,用中提琴将老柴那一听之下就会沉醉的旋律变来变去,总不及大提琴变得酣畅淋漓。昨晚,朱琳让大提琴或平静或喜悦或难过或忧愁或伤悲或激越,但旋律就是那一个,古典音乐其实是节奏控的——我的一位博友所言极是!而朱琳,比瑞沙诺夫让《洛可可主题变奏》更深地烙印在我的脑子里,与他们的级别无关,只与他们驾驭的乐器相关。
音乐会的最后一个曲目,是拉威尔的《波莱罗》,看上去迪图瓦把它当做自己是主角的作品了,也是,他把擅长的法国人的曲子处理得圆润干脆,可惜,那两个再业余的乐迷都听得到的错音,让当晚的《波莱罗》长出两根倒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