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错过的

标签:
杂谈 |

媒体为配合鲍勃·迪伦4月在中国的演唱会,纷纷刊登了这位有划时代意义的民谣、摇滚歌手的近照,其中尤以《东方早报》上那张满脸皱纹、一头灰白头发的照片看得叫人心惊:鲍勃·迪伦这么老了吗?十数天前,鲍勃·迪伦的缪斯女神罗托洛病逝,报章在刊出这条简讯的时候配发了一张唱片封套上的照片,那上面,鲍勃·迪伦缩着脖子、双手插在牛仔裤的前兜里,不是偶像的样子,但年轻,所以英气逼人。
我脑子里的鲍勃·迪伦,就是那样的。
之所以一想到鲍勃·迪伦就是被罗托洛紧紧依偎着的模样,是因为一本有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他的传纪第一卷《像一块滚石》,那本书的封面,鲍勃·迪伦一头乱发、眼睛不屑却又迷离地看着远方。
会去读《像一块滚石》,非常偶然。关于摇滚,我仅有的一点点讯息来自我孩子,什么林肯公园、艾薇儿……我极不喜欢。偶然间读到国内一位我喜欢的女作家说到这本《像一块滚石》时这样评价:是一本写得很有才华的传纪,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作品。并且,因为这部自传,鲍勃·迪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我能够丈量一个摇滚歌手距离诺贝尔文学奖之间的距离,所以,当天平的两端分别放着鲍勃·迪伦和诺贝尔文学奖时,我满怀好奇地读了一遍《像一块滚石》。
是一本信息量超大的书,作者从自己作为初出茅庐的民谣歌手写起,一直写到成为摇滚巨星后在幅员广阔的美国被粉丝围追堵截得无处躲藏的怨愤——如果鲍勃·迪伦像国内明星写自传那样热衷于圈内的轶事、自己的情事以及追随者的奇闻异事,我一定会津津有味地读的,可是,前几天当我因着鲍勃·迪伦的照片决定重读《像一块滚石》前,坐在窗前定定地回忆书留给我的印象,只有三个字:不耐烦。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很不耐烦地读完这本自传的,结论是我喜欢的女作家看走眼了。
我以为在了解了一点鲍勃·迪伦又听了一点鲍勃·迪伦的歌,再读《像一块滚石》,阅读情绪会大有转变,遗憾的是,还是三个字:不耐烦。如果实在要说两次阅读的差别,这一次可以在不耐烦前面加一个修饰语:有一点点不耐烦。
这是事实,鲍勃·迪伦的自传犹如他自己操刀的歌词,每有惊骇之语,比如“未来是什么?未来是一堵实实在在的墙,不够光明,也不危险——都是骗人的话。未来不对任何事作保证,甚至保证生活不是一个大玩笑。”“我确实从来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迷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还有不少。尽管如此,在《像一块滚石》中,它们也还是雪泥鸿爪,大多数阅读时间,我被一堆我根本不知道的人名纠缠得稀里糊涂。
现在,重读也到了尾声,我像是有些明白了,鲍勃·迪伦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的自传。那一大堆出没于《像一块滚石》的姓名,是活跃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美国甚至世界舞台的音乐家。之所以称他们是音乐家而不是明星,是因为他们把时事、世事唱到了他们的歌里,所以,他们不是只会唱你侬我侬的曼妙情歌的歌手,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代言人,民权主义、反战、自由……我还是有很强烈的疏离感,觉得鲍勃·迪伦在那边说得热火朝天,我却不能感同身受于一二。
我有些颓丧地将《像一块滚石》,只能无奈的承认:那些错过的人和事,就只好让他们擦肩而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