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鸡肋咂出味来
(2010-11-01 14:46:46)
标签:
杂谈 |
突然得到一张10月30日世博会指定日的门票,不知道怎么办好。
28日晚有些激动地听完小白菜欢送游客的歌后离开园区,我们非常肯定说那是最后一次了。
现在,突然有了这张票。
犹豫着犹豫着,决定去,理由是浦西的场馆还没有好好看过呢。
那个动辄要排上九个小时队的石油馆里到底有什么?所以,30日早上九点半就进了世博园,在过安检的时候,就听见喇叭里在通知,石油馆已经不接受排队,天!谁说30日、31日两天的客流控制在60万里了!
每一个场馆门前都排着长队,东张西望后决定捧捧王石先生的场。万科馆,外观漂亮得让人觉得安全,造型就是五垛谷堆,俗话说得好“肚里有粮,心中不慌”嘛。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先看电影,《雪山金丝猴》,出门的时候看见梁从诫的名字。几天前,这位名门之后、半生为环境保护鼓与呼的先生辞世了。走的时候,他还有什么眷恋呢?阴阳两隔之后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你又能知道多少他的不舍?《雪山金丝猴》后,还是电影,关于沙漠化的。这个电影以后,还是电影,排了15分钟队后,我还是没有轮到进入放映厅,被告知还要等待15分钟,终于崩溃,离开队伍,离开了万科馆。
接下来去哪里?更多的是沮丧,来干什么!其实,我可以去城市足迹馆。城市足迹馆是由上海博物馆承办的,跟上海博物馆有过多年的合作,我的同事因此不用排队就进场了。可是,我不想这样做,就放弃了足迹馆乘轮渡去浦东碰碰运气,也许那些被人冷落的场馆里头有好风景呢。
真的。
摩洛哥:外观其实很独特,可是,关于外观人们把夸耀都给了英国馆、西班牙馆、德国馆、韩国馆等等更为时尚、更加夺目的场馆,像摩洛哥馆这样老实、敦厚的外观,你不走近跟前,根本不能体会。这个国家馆的内里更加老实、敦厚,一楼是他们的古老文化,二楼是他们的城市生活,三楼是多媒体展示的他们当下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理想中的未来。一楼的古物,件件诚实,二楼的摆设,不厌其烦——也许,从古到今,摩洛哥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占得过先机,但是,就像馆内那一通到天的豪阔的室内庭园一样,是你看一眼就无法忽视的。
智利:不是因为那个摆在出口处的胶囊救生舱,我才说智利馆好。原木为主的内装饰里,底层是孩子们的游乐园和供大人释放能量的售货处;我们沿着坡道盘旋而上,智利人的城市生活一一呈现,先是照片、影像,随后是倒悬在我们头顶上的一户智利城市人家的居室。智利人知道远方的我们想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就一五一十地说了、展示了,而原木的衬托,使智利的叙述特别温暖。
加拿大:场馆非常大,大到让人感觉有些大而无当。“大而无当”是个贬义词,回家后细细回味加拿大馆,其实是有机锋的。进去,是做成城市管道模样的“城市的心脏”,被渲染得通红通红的,很是热闹,犹如我们爱得热烈恨得咬牙切齿的城市。越过红色,背后的大门一合上,宁静瞬间包裹住我们。是的,又是电影,加拿大人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生活现状,没有解说词,只有音乐,音乐也不复杂,甚至是单调的,但是,钢琴、萨克斯、小提琴、长号一一奏来,使宁静更加宁静。我对宁静的钢琴声尤其好感,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格伦·古尔德。想起了古尔德……对呀,加拿大馆,红与蓝、喧嚣与宁静很好地搭配起来,这,就是他们的创意?
以色列:这个半是透明半是严实的馆,又因为是以色列的,不知道包裹着多少秘密,我想。于是,跺脚排队。其实,能够趴在透明的墙上也就把以色列馆看过了,所谓的以色列馆,也就是这幅动静结合的以色列地图了。还好,我们遇上一位胸前佩戴着特别通行证的得意的官员,得以听到以色列姑娘卖力地解说: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海法是以色列最热闹的城市犹如中国的上海,特拉维夫……严实的那半边,还是电影放映厅,电影告诉你以色列举世闻名的智慧为人类作出了什么贡献,胶囊透视镜、电脑小型化,等等。有意思的是,你伸手可触的小屏幕上,显示的图像虽同大屏幕上一样,却是用线条“肢解”了的。为什么?难道说以色列的智慧就是这样炼成的?
这鸡肋,还是咂出些味道来了。
备注一下,30日,我还去了古巴、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约旦、阿曼、土库曼斯坦、巴林、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