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隔岸观火,一个感同身受

(2010-09-29 15:46:13)
标签:

杂谈

接连读了两部与“医”字有关的小说,六六的《心术》和讴歌的《九月里的三十年》。我这里的顺序是按照阅读时间来排的,如若恰当,则两书的秩序前后调换一下更好,因为,讴歌的《九月里的三十年》是医生的前传——一个医学院的女生是如何被医院赶离医生这一职业的;六六的《心术》是医生的后传——一群从医学院毕业后成为医生的人们,是如何挣扎在这个备受社会诟病的行业里的。

我真不喜欢《九月里的三十年》的行文方式,浓厚的北京特色的以自嘲而贬抑周围人群、生存环境乃至社会习性的语言,犹如破碎在艳阳下的玻璃,闪烁着诡异的光泽外,茬口的尖锐被放大到了叫人难以容忍的地步。可是,读到小说的第二章《写给三十年后的你》,语言风格依然如故,却因为内涵的丰富使得这样的叙述变得可亲起来。是女主角胡琴在普世医学院、普世医院、美国费城一家研究所里读书、实习、做研究的经历,也是胡琴在挚爱的摇滚陪伴下一步步从隔阂社会到融合社会过程,嘲弄也好、不屑也好、玩世不恭也好,这些都是胡琴成长过程中心态的主旋律——看似如此,慢慢的,体会出来讴歌塑造的这个70后的女主角,其实是他们一代人的代表,附着于他们的社会角色可以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像热水瓶胆,乍一看去闪着冷冰冰的金属的光泽,只要肯听他们倾诉,他们倾倒出来的,都是滚热的对未来的希望。理解到此,再读小说的第三章《九月里的三十年》里,从美国回来的胡琴依然坚定,可我们再看她,关心的是能够搭救癌症病人的医学研究。日子甚至比第一章《九月里,度日如年》更加狼狈不堪,具体到胡琴身上,喜欢的歌星白风琴死于癌症,闺蜜一样的好朋友凡阿玲死于癌症,如此打击远远大于军训带给胡琴的磨损,可是胡琴,“一生变调之歌,死唯壮阔之美”,词曲间冷亦冷哉,但是,谁能说体味不到其间的温度?

相比《九月里的三十年》,六六的新作《心术》,可谓热闹非凡。从医院门外医闹的横幅、医院挂号大厅里来来往往的病人、问诊室里不间歇的问答到手术室里医疗器械的叮咚声以及医生护士之间不伤大雅的插科打诨,加上畅销书作家溜光水滑的叙述,你读《心术》,都没能来得及感受到文字带给你的触感,就已经达到了阅读终点。泱泱中你回味刚才的故事,不满!这哪里是小说?说它是当下医院现状的浮世绘,但是,浮世绘是讲究内在风韵的,《心术》,有的只是表面文章,所以,我以为它只是一部医院即景。后来,六六说为了这部小说她天天去医院体验生活达半年之久,这就对了,讴歌可是在医学这个行当里死磕了这么多年,所谓隔岸观火和感同身受,在这两位女性作家的两部新作里,有了实实在在的诠释。

隔岸观火,未尝不可取。不可取的是《心术》作者在写《心术》时的心态。这个因为《蜗居》而一时红极的畅销书女作家,到底在以什么样的眼光打量百姓痛彻心肺的疾苦?冷漠,有时候嘴角还会挂上一点讥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