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外国人写的教材

(2010-09-22 17:33:50)
标签:

杂谈

一个外国人写的一本教材,这算一件事吗?可是,一个外国人写了一本传授中国文化的教材,就算一件事了。

这个外国人的中国名字叫林西莉,写的教材名曰《古琴》。多年以前,这个瑞典女人在中国出版过一本书叫《汉字王国》。我自认为我对写了几十年的汉字的体悟应该胜于在中国留学两年,后又数度到过中国的瑞典人,所以那本书我只是匆匆浏览未及细读。《古琴》就不一样了。对古琴的了解,仅仅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人到熟年突然热衷于学习古琴,想必古琴有足够的魅力,而那些仿古老街上一家家古琴传习所次第开张,像是给我好朋友的选择平添了一颗星又一颗星。于是,我想略知古琴。

书做得漂亮——当下的图书市场,几乎找不到一本装帧马虎的书了。当然,漂亮的“书衣”里实质漂亮不漂亮,就另当别论了。林西莉这本漂亮的书,总共五章,分别是“另一个世界”、“乐器”、“远古及传说”、“桃源梦”及“琴谱和弹奏技巧”。我最喜欢“另一个世界”:一个外国人一脚踏进上世纪60年代初的北京,兴趣是怎样从西洋古老乐器鲁特琴“移情”到中国的古乐器古琴里的,林西莉讲故事一样叙述了自己对古琴的认识由无知到知己的过程,我虽是中国人,阅读《古琴》前对古琴的认识甚至不及刚到中国的林西莉,那么好,追随林西莉的娓娓道来,到“另一个世界”读完,我的眼前总是若隐若现地晃着一张古琴,以致,我认真地考虑起来:要不要步我好朋友的后尘也学古琴?

我也喜欢《古琴》的第二章“乐器”。林西莉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这些古琴的门外汉古琴的由来、过往以及现状。我的概括像不像语文课上的段落大意?所以我说《古琴》是一本教材,是一本十分有趣的教材。一有趣,这本书就不经读,琴体、漆与断纹、琴弦和调音、铭文、九霄环佩、各种琴式等等从古琴的制作到存世名琴,读来似乎非常快就了然了。当然还要归功于作者从私藏到公共图书馆以及博物馆里千辛万苦挑来的图片,这些图片是林西莉文字的依傍,从而使教材更加名副其实。

几乎是不经意间就读到了书的第三章“远古及传说”。传说里的人和事,你或许在别的书里读到过或者听别人说起过,可这些人或事,比如嵇康、空城计以及孔子与《幽兰》,一旦与古琴放在了同一时空里,显得那么琴瑟和谐,记忆中的故人或往事变得馥郁起来。那应该是林西莉写得好吧?!

如是,第四章“桃源梦”就要等而下之了。意图是好的,要用一张古琴把中国文化史上的闻人轶事勾连起来,想来这毕竟是一本专为外国人写的教材,这一章写得过于浅白,没有嚼头。与之矛盾的是第五章,“琴谱及弹奏技巧”,讲琴谱,讲指法,对一个只想初步了解古琴还没想过要自己弹琴的读者而言,是否过于专门?反正我是跳跃着读过了这一章。

无论如何,我得感谢林西莉。也许书店里曾经卖过许多有关古琴的书籍,唯独她的这本《古琴》,诱惑了我在古琴的世界里短暂地遨游了一回。“古琴是用来反思和感受心灵的乐器”,这是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仅就这一句话,古琴就是值得我们停留的好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