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比特要哭了
(2009-12-02 11:09:46)
标签:
杂谈 |
阴差阳错下,与一家婚介公司的老板娘坐在了一张餐桌旁。眉眼之间的微小处虽然还是将她的年龄昭示了,我不得不承认老板娘是那种资深女人。
跟我记忆里红娘的形象很不一样。
在我的记忆里,媒人才是喜欢撮合男女成百年之好的那类人的称呼。记忆的轨迹里再往前走几年,称呼更是变成了媒婆。我小时候读过的小说里,像《小二黑结婚》、《艳阳天》、《山乡巨变》、《创业史》等等,只要有媒婆这样的角色登场,她们一定是穿着玄色大褂,裤腿扎紧着,一双绣花鞋整齐地露在众人的眼前。还有,她们的脸色一定苍白,太阳穴处一定贴着黑色的小圆膏药。
当然,那是艺术加工的成果。喜欢做媒的人未必都是老太,还因为他们的热心,从前的上海一对新人如果是由媒人促成的,他们答谢人家要敬献十八只蹄膀。
我自己也曾做过一次这样的热心人。当年,我的一位在外国语大学教书的俄语教授失婚了,正好,我留在大学教书的同学的好朋友也落了单。我们两个一合计觉得这两人般配,就组织了一次相亲活动。那年,我儿子还小,我硬是抱着扛着将他带去了老的上海图书馆(现在的上海美术馆)相亲现场。结果怎么样?我们,我、我儿子、我同学以及她的好朋友在图书馆旁边的肯德基里等待了很长时间,俄语教授才到。我赶紧打圆场:“他从江湾路过来,路上一定很堵。”俄语教授真是老实,我眼睛都来不及眨,他已经实话实说了:“不,我骑自行车来的,就是出来晚了些。”陷我于无比尴尬之中。从此不再凑这热闹。
想不到时隔十来年,我偶然间的一瞥,竟然发现原本属于民间业余的爱好,已然成为一项产业,瞧瞧老板娘一身不露声色却决不失色的打扮,再瞧瞧老板娘出手大方的派头,我推测这还是一项收益颇丰的产业。座中有比我更好奇更性急的客人,问她:“一年下来,你们婚介公司能做成几对新人?”老板娘何等玲珑?“成功率是百分之十。”百分之十的基数是多少?她期期艾艾的就是不给我们一个准数,哪怕酒到酣处,她也清醒地左推右挡,每次都春风化雨地将话题转移到个案里。
个案一:我们将一个年收入二十五万以上的男孩子推荐给一个家住黄浦的女孩,女孩的妈妈一听男孩是住在杨浦区的,照片都不看就拒绝了。后来我又推给她住在闵行、长宁交界处的,年薪没有杨浦的多,猜怎么着?成了。
个案二:一个身价上亿的男人,只说要找一个长得可人的上海姑娘,我们推给他几个姑娘,他都没有看中,那可是一笔很大的中介费呵,我们一直担心他要来讨回去。还好还好,都两年多了,没了下文。
个案三:80后收入很高的男孩门槛很精的,他们往往已经约会一个还不把材料撤回去。我们不知道就推给他们第二个、第三个。最近一个男孩把材料拿回去了说是宴席都已经定好了。我们一了解,还是第一次介绍给他的那个女孩。
“现在,有钱的男人喜欢找有钱的女人,这叫强强联手。灰姑娘的故事绝版了。”老板娘结语道。也就是说,在婚姻的天平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存款、房产、汽车。不要说什么两情相悦了,不要说什么一见钟情了,不要说什么爱一个人可以魂不守舍了,只要身价相称。
觥筹交错中,我低声叹道:丘比特要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