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吸血鬼的故事?《历史学家》最棒!

(2009-11-27 11:06:38)
标签:

杂谈

耳听着电影《暮光之城》在大洋彼岸的票房节节攀升,眼看着小说《暮光之城》在大洋此地的销售业绩越来火暴大,我都不敢跟人提及我把出版社送我的一套《暮光之城》转送给了别人。虽说这是一套写给青少年的读物,可我从来不敢轻薄青少年读物,德国儿童文学作家恩德的《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毛毛》都是意味深长的童话故事,所以,《暮光之城》到手时,我翻阅过,才转送给别人的。

难道我老了迟钝了嗅不到新生读物扑鼻而来的新鲜气息了?当有机会观摩电影《暮光之城》(一)时,我说服自己搁下琐事去看电影。

两个小时,女孩贝拉和男孩爱德华完成了从相识到想要相爱到真正相爱的过程。与所有纯情故事有着同样的内核,别出心裁的是这一对打算爱到沧海桑田的男女,男孩爱德华是吸血鬼库伦家的孩子。

因为德拉库拉,从中世纪流传至今的吸血鬼故事中的吸血鬼臭名昭著。他们嗜血、残暴、涂炭生灵,让有吸血鬼出没的地方的人们生活在恐惧中。斯蒂芬妮·梅尔似乎想要给吸血鬼翻案,瞧她在《暮光之城》系列中设计的吸血鬼库伦一家,他们不喝人血,只饮动物的鲜血为生,他们努力与周围的人类和睦相处,为此他们艰难地克制着作为吸血鬼嗜人血的天性——当女孩贝拉被吸血鬼噬咬一口慢慢向由人变成吸血鬼的方向进发时,爱德华扑到贝拉的脖颈处使劲吸出毒液的同时还要隐忍住吸血鬼的本性——这算是电影《暮光之城》(一)中最有火花效应的情节了,如此简单的设计,居然能吸引到难以计数的“粉丝”,真叫人无可奈何之余再次感慨: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年代。

得罪一下《暮光之城》的“粉丝”,如果把《暮光之城》比作劣币,在我的阅读记忆里,与之能够对应的堪称良币的是伊丽莎白·科斯托娃的《历史学家》。同样是一部由吸血鬼唱主角的小说,比起轻巧的也许是俏丽的《暮光之城》,《历史学家》要厚重得多: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不惜以自己的名誉、安全为代价,苦苦追寻产生吸血鬼的历史源头——中世纪中欧残暴的“刺穿者”德拉库拉的下落,从牛津大学图书馆到伊斯坦布尔、布达佩斯到东欧诸国的山野乡村,小说的主角海伦父女穿梭于修道院、档案馆,在追踪各种晦涩的线索与隐藏的文本、密码中,逐步接近德拉库拉可怕的真相。情节真的扣人心弦,当然,作为学者的科斯托娃免不了要在推进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穿插关于吸血鬼的历史和现状,读起来有些枯燥,你可以穿越这部分内容追着情节而去,这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可是,你按捺住毛躁的心态一个字一个字地领悟作者的良苦用心,你会发现在被情节煽动得心旌摇曳的同时,你的知识储备里又多了一个文件夹。

也有爱。与《暮光之城》中少男少女的纯情相比,《历史学家》显现的是大到无疆的爱,“我亲爱的、不幸的继承者:不管您是谁,想到您在读我不得不留下的信,我非常遗憾,我为自己感到遗憾——如果这封信到了您手里,必定是我有了麻烦,也许死了,也许更糟……”这封信,在《历史学家》中出现了一次又一次,我的感动也随着读过的书页越来越厚而越来越深重,我知道,《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不再是钻进故纸堆里远离民生的隔世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