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爬坡进行时
(2008-10-07 11:06:13)
标签:
消费电子爬坡tcl长城方正同方七喜袁茂峰 |
分类: IT产业圈 |
消费电子爬坡进行时
《TWICE CHINA消费电子商讯》记者/袁茂峰
受全球经济疲软影响,再加上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外贸困境及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目前国内IT行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遭遇了“寒冬”。从TCL、长城、方正、同方、七喜等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来看,其业绩和利润下滑触目惊心。
当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都面临爬坡阶段时,包括通信、家电等行业均无法独善其身。诺基亚9月初发布预警称,其第三季度市场份额将比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而海尔、海信、创维、康佳、长虹、美的、华帝、格兰仕等家电企业,面对压力,都纷纷采取压缩生产规模、收紧市场战线、转移部分订单等方式,以此规避风险。
在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都遭遇到市场大考之际,关于行业洗牌的声音,再度响起。
企业盈利增速回落
与前几年消费电子行业一直保持了较快的盈利增速相比,各大消费电子厂商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全线下滑。而首当其冲的是,以手机、PC、黑电为最。
中怡康数据显示,自2006年五一黄金周以来的恶性价格战过后,日韩品牌的市场份额快速飙升,三星、索尼继续保持其高达12%左右的市场份额,夏普的市场份额也从4%上升到9%,LG的市场份额从3%上升到6%。而包括创维、海信在内的这些零售量份额曾一度超过10%的国产品牌,今年上半年的表现均不理想,零售量份额都被挤压到10%以内。
那么,三星、夏普、索尼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昔日在大型促销期内突然集中发力,“瞬间降价”,使得国产品牌措手不及城池尽失的一幕,会不会再度重演?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在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之际,以创维为首的国产品牌率先提出降价20%,启动大尺寸攻略来抢占黄金周市场。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国产品牌只所以会在时隔两年后,首次摒弃“价值战”再次拿起价格武器,就是因为自2006年五一黄金周以来,外资品牌屡次在节假日中使出价格武器,挤占国产品牌市场份额,“逼”得国产彩电在一线市场举步维艰。再加上受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外贸困境及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国产品牌的盈利指数已经下滑得非常厉害,被逼无奈之下,国产率先降价抢市场,打响反击战,掀起“金九银十”的首个销售爆发点。
当以欧美为首的一级市场因为经济疲软而丧失市场优势时,以三星、夏普、索尼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则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内需急剧扩大的中国市场。
创维集团副总裁、彩电事业本部总裁杨东文坦承,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其中制造业的压力最大,因为制造业解决的就业人数最多、贡献的税负也最多,而且人工、原材料和运输成本的增加都会在制造业中体现出来。
而集中在8月份发布的国内各大PC厂商财报显示,行业整体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中国IT行业正在经历着自诞生以来最严峻的一次考验。以至于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阿梅里奥(William J. Amelio)站出来称:PC市场绝不会萎缩。
财报显示,方正科技上半年主营PC业务出现了11.36%的负增长,长城上半年净利润下滑幅度接近五成,七喜电脑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85.39%,同方上半年不但主营PC业务出现6.64%的下滑,就连其科技园的营业收入,也出现同比76.64%的下滑……
此外,受经济增长疲软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疲软,Glitnir银行分析师指出,诺基亚第三季度份额可能从40%下降到38%。而公开数据显示,三星电子第二季度的运营利润率为13%,低于第一季度的16%。目前,三星电子和索尼爱立信在上月都已调整了手机在亚洲市场的价格。
行业洗牌声再度响起
受市场的整体环境影响,关于行业洗牌的风声,再度响起。
早在2年前,时任方正科技总裁的祁东风就曾预测,“PC市场未来最多只能允许有六家公司存活。”而现在,更有市场分析师称,消费电子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不论是黑电、白电、PC、手机,还是汽车电子,未来每个行业都将只剩下少数几家规模大的公司能够生存。
显而易见的是,谁都不愿意自己会沦为被人并购的局面。
为了自救,在融资20亿元之后,方正科技还“挖”来联想集团前高管蓝烨出任总裁一职,当然,此次蓝烨履任附带了一个硬性考核“条件”——方正科技必须在一年内重新夺回业界第二位的位置。而同方电脑开始裁员,并压缩各地分公司办事处规模,以应对PC业景气下滑。长城电脑市场总监黄茂青则表示,长城近期已经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希望从四五级以下市场入手,慢慢再进入大城市来争取业务。与此同时,长城继续将代工制造等业务列为战略重点,用以弥补PC业务方面的利润下滑。
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多媒体产业公司董事长郭德轩表示,尽管人民币升值和美国经济疲软的确影响了全球消费者对平板电视的购买欲望,也影响到长虹在海外市场的部分业务,但着力打造等离子给长虹带来了不错的回报,长虹有望借助等离子实现翻盘。
安信证券产业分析师侯利认为,在自上而下关注需求变化的同时,更多地应该自下而上去关注企业竞争力的变化。“行业整体增速将会放缓的情况下,超越行业增速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竞争力的提升获得市场份额的提升。”候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