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仍是中国电子产业亮点
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咨询师
李树翀(供《TWICE CHINA消费电子商讯》专稿)
汽车产业发展持续带动汽车电子市场
2006年,在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直接推动下,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发展势头不减,全年汽车电子产品销售额达到867.6亿元,销售额年同比增长高达近40%。
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7/19/9/3/114756a0058.jpg
图1
2002-200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与增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7,01
在200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中,动力控制、底盘控制与安全系统产品分别占据了28.5%和29.2%的市场份额。2006年,EMS在国产汽车中的普及基本完成,导致EMS市场需求过分依赖于汽车产量的增加,因此其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相比之下,底盘控制系统在基本完成普及的同时,产品升级步伐显得要快很多,除了简单的ABS以外,越来越多的底盘安全、稳定系统被应用到汽车中,底盘系统多样化、复杂化和智能化成为产品演进的主要趋势,而这一趋势在200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上表现的极为明显,例如,ABS+EBD的配置在国产轿车中的普及率超过了80%,牵引力控制、刹车辅助、车身稳定系统等多样化底盘控制产品开始在国产轿车中普及。此外,安全气囊在2006年国产轿车中的配备率也超过了80%。
车载电子仍然是200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热点,2006年,中国车载电子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达到近50%,车载电子在中国汽车电子总市场的份额达到17.5%,这一份额与2005年相比有所提升,汽车电子市场四分天下的局面也基本成型。在2006年车载电子市场中,车载音响所占比重仍是最大的,而推动车载音响市场发展的最直接原因即是产品升级,高端的车载CD快速取代卡带式车载音响。除此之外,前装GPS产品市场是2006年车载电子市场上的亮点,在日系车的带动下,高端的前装车载GPS产品市场有较大发展,该市场也成为2006年车载电子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7/19/9/1/11475254efe.jpg
图2
200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应用结构(按销售额)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7,01
从2006年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产品结构来看,车载电子产业规模最大,份额超过40%。2006年,在国外厂商产能转移及本土厂商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全年汽车音响产量超过了1100万套(不包括音响机芯等半成品的),车载GPS(不包括GPS手机)产量超过了500万套,车载电子产业已成为中国汽车电子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势头不减
回首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的看到各类电子产业近似通用的发展轨迹。除了那些市场用量很小,科技含量极高,且用于非消费用途的电子产品以外,绝大多数面向消费者的电子产品的产能都在慢慢向中国转移,而产能转移的速度取决于某种产品的技术难度,以及本土厂商对该产品技术的掌握程度。
比较其他电子产品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汽车电子产业明显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那么未来几年,汽车电子产业会不会也同样遵循其他电子产品产业的发展轨迹呢?中国会不会同样成为全球汽车电子产品的制造基地呢?与其他电子产品产业相比,汽车电子产业会有哪些不同之处?
首先,汽车电子产品与普通消费级电子产品相比,技术含量和产品要求都相对较高。目前,许多中国电子企业的产品都是在核心芯片和成熟的解决方案基础上进行组装式的系统集成,这种生产对企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对于那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电子产品,由于很容易达到消费级产品的使用要求,大多数企业都有能力生产,中国在电子产品加工制造方面的优势很容易体现出来,因此这些产品的产量在中国增长迅速。但是核心的动力、底盘,以及网络化的车身电子等汽车电子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速度,致使中国汽车电子产业无法呈现像MP3等消费电子产品产业那样极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其次,客户对汽车电子产品的价格并不十分敏感。随着中国电子市场和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市场上竞争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供消费者选择的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这时,价格战开始全面的在各类电子产品市场中上演,价格成为企业占领市场的重要筹码。
总结以上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在市场快速发展、技术日趋成熟,以及产能向中国转移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在汽车电子产品加工制造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体现,而这一优势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逐步由车载电子拓展到车身电子,甚至最终拓展到动力和底盘控制领域。总之,中国汽车电子产业仍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几年,汽车电子产业也将持续成为中国电子制造业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