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思想纵深 |
中国消费电子企业国际化任重道远
《TWICE CHINA消费电子商讯》记者/袁茂峰
自主创新下的中国企业,近年来不仅在国内迅速成长,而且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从2003年开始,中国企业掀起了一场冲击国际化、走向世界的热潮。不仅走向了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而且也走向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
国际化进程受阻,急需降温?
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成熟程度在增加。但由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需要每个企业自己去慢慢摸索。或许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后备的资金和技术实力。然而,正当后方企业一个个趋之若鹜的时候,从前方企业那传来的消息却是:企业国际化的道路可谓困难多多。
先行者的事实或许最能说明一些问题:
TCL收购法国阿尔卡特和汤姆逊之后,由于技术、品牌的问题,犯上了严重的消化不良症状,欧洲业务亏损成为李东生的头等头痛大事;
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之后,由于双方在市场、观念等各个方面,都难以达成一致,再加上内部矛盾的升级,最终导致这桩当时很被外界看好的“婚姻”破裂,明基手机的国际化进程,出现了“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尴尬局面;
联想花费17.9亿美元收购了IBM的PC部门,却陷入了接近经营亏损的困境中,使尽各种努力,才使自己摆脱阴影,这不得不让投资者深思;
10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的海尔,本来有意竞购位居美国本土第二的美泰克家电品牌,最后还是被北美最大的家电品牌惠尔浦抢了先,以致于后期海尔只能三缄其口;
……
中国消费电子企业“走出去”,从理论上讲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内部资源或通过在境外投资,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二是通过跨国并购或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实现企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异军突起的中国消费电子企业,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扩张模式。然而,摆在面前的事实却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大多在黑暗中艰难前行,并都以承受较长时间的亏损为代价。这一切,不由让我们思考: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否需要降温?
未雨绸缪
一系列企业“走出去”的行为,向世界展示了国内消费电子企业的实力,无形中增强了国内企业整体的品牌影响力。但光有这点还是不够的,如何将影响力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最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应该是国内消费电子企业“走出去”前后考虑的关键点。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可以从TCL等企业一系列事例中得出验证。
从理论上来讲,未雨绸缪就是预备好充沛的现金流,从而使企业顺利度过整合期“危机”。落实到具体上,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对整合期何时完成的准确判断;另一个是,一旦企业陷入现金流短缺的尴尬困境时,企业应有“免疫能力”来抗寒过冬。这就意味着,资金充沛的前提,并不只是满足收购等的成本要求,还意味着企业在整合期内的运营成本,甚至还包括,市场变化等一系列意外事件导致的企业现金流减少的情况。事实表明,准备不充足、现金流不足经常会制约企业的发展,“亡羊补牢”的代价太大。
有专家表示,企业国际化光有勇气是不够的,更多的需要实力与能力。无论“走出去”是直接的失败,还是因消化不良而接近“撑死”的边缘,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消费电子企业的竞争力不够强悍。
这一切,关键点还是企业自身的产品和业务的竞争力。因此,我国消费电子企业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审慎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同时,不断加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这一点上,联想的表现相对成熟许多,在完成收购后30天时间里,新联想就推出了创新的ThinkPad
X41平板计算机,作为电池寿命最长、最轻薄的可变式笔记本电脑之一,为其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上争得不少业绩。此外,联想还推出了ThinkCentre
M52和A52双处理器台式计算机,并且宣布与英特尔,微软,LANDesk,赛门铁克和IBM五家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在美国建立创新中心,与客户、合作伙伴以及独立软件供应商(ISV)共同研究个人计算机解决方案。
联想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与其并购整合相得益彰,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市场评价,联想成为当年港市蓝筹股中涨幅最大的企业,累计涨幅高达49.47%。
不难看出,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整合能力同样重要。明白了这一点,失败也就不那么可怕。经历过风雨,才能看到彩虹,中国企业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可以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10~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风物长宜放眼量,国际化是中国企业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行为,而非权宜之计。
因此,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这是每一个已经走出去、或准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必修课。(《TWICE
CHINA消费电子商讯》记者/袁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