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袁茂峰
袁茂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727
  • 关注人气:4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唯开手机缘何兵败中国

(2006-08-25 17:45:42)
标签:

唯开

手机

缘何

兵败

中国

twice

china

消费电子商讯

袁茂峰

分类: 思想纵深
新闻回放:
继日系品牌手机全面败走中国后,韩国手机也首次遭遇“滑铁卢”。据《厦门商报》报道,位于厦门的“唯开手机”近日连遭产品被撤柜、员工辞职和服务商冲击一连串麻烦后,7月4日下午和晚上,唯开通讯位于厦门的中国总部的财物已经先后两次遭遇“洗劫”。在听闻唯开即将破产的消息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供货商以及唯开公司各地办事处人员闻讯赶来,短时间内该公司办公楼内所有值钱的物品被抢一空。随后唯开公司中方管理层紧急将电脑等贵重物品连夜转移。由于欠款问题,7月6日上午,唯开通讯(中国)有限公司在厦门的部分仓库被湖里区人民法院查封。
目前唯开公司的董事长由韩国人李沏相担任。4位韩方投资方代表中,部长(即总经理)安赞柱、资金部次长(部门经理)徐文锡、售后服务次长柳寅报和生产次长金喜重等4名高管,均已在6月底集体从唯开中国公司消失。
VK,这个曾经获得“2004韩国高速成长的50家企业大奖”,创造了年增长率3399%的韩国神话企业,自此全面陷入运营危机,面临倒闭可能。
 
唯开手机缘何兵败中国
《TWICE CHINA消费电子商讯》记者 袁茂峰
 
“韩国唯开(VK)手机兵败中国,其资金链断裂只是原因之一。”就在福建当地媒体首次批露唯开手机出事不久,在韩国某著名手机公司担任高层的李铁(化名)告诉记者,“你们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星巴克咖啡厅,李铁如约来到记者跟前,向《TWICE CHINA消费电子商讯》批露了鲜为人知的一幕幕故事。而正是这一环紧扣一环,置韩国VK手机于今天这个地步的故事,完全值得手机产业链上的厂商警醒和深思。
 
高层频繁变动,渠道关系紧张

“VK手机在中国一开始就是以不光彩的面目出现。”李铁告诉记者,VK手机的前身就是厦门中桥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厦门中桥”),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厦门中桥就已拿到了当时堪称稀世珍宝的GSM手机牌照,与厦华、夏新一起,并称厦门手机“三剑客”。
然而,2001年,利令智昏的厦门中桥杨姓总经理因为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国家出口退税被立案调查,被迫抛下厦门中桥外逃。由于VK承诺国家信息产业部在中国建一个手机研发中心,不甘让厦门中桥关门的当地政府,找到VK,并在2002年3月,促成VK与香港中桥电子就合资成立厦门中桥一事达成协议,以股权转让方式,VK持股80%。
首次进军手机领域的VK,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可谓一片空白。于是,2002年5月,VK将当时在业界极负盛名的深圳天音操盘手马汉勇及其旗下十来号人马引入,开始大张旗鼓在各地成立代表处,招兵买马,并在当年9月推出几款新品。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双方的磨合等各种原因,3个月后,马汉勇率领VK全国27个代表处总经理中的13个,挂冠而去。
2003年初,唯开董事长兼财务总监安赞柱出任公司总经理,大刀阔斧地调整公司和渠道结构,公司开始走上正轨,于是,2004年年底,厦门中桥被更名为唯开通信(中国)有限公司。
然而,好景不长,VK因为产品不适合中国市场,资金危机突现。安赞柱离职回韩国,2005年5月,韩国易美(韩国一手机国包商)的操盘手金荣一接任了唯开总经理一职。
但是急功近利的金荣一由于并不了解中国市场,一些做法深深地伤害了各渠道商的心。结果,2005年12月的唯开经销商大会一下子变成了经销商声讨大会,并进尔演化为流血大会,金荣一还在冲突中受伤。无法收拾残局的金荣一,2006年2月被迫离任回到韩国。
由于安赞柱当年在渠道树立的威信,VK决定请安赞柱再次归来,主持大局。
然而,此时的唯开已经是积重难返。尽管有中邮普泰作为唯开手机的全国总代,但深受唯开手机伤害的渠道商,再也不愿意为唯开出力,唯开手机的许多努力,下到基层渠道,形同虚设。
“早在2005年底,各渠道商就开始心照不宣地清理库存,并拒绝销售VK手机。”李铁说。
 
产品规划失调

由于VK进入手机行业时间较短,缺乏技术积累,VK主要依靠其时尚的设计和巨额广告宣传来推动其手机的销售:VK曾经斥巨资聘请宋慧乔、全智贤、安在旭为其手机代言,仅聘请安在旭代言的支出就高达8亿韩元。VK的这种商业模式在手机市场竞争不够激烈、利润率相对较高的时代能够较快地抢夺市场份额。
伴随着手机厂商数量的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厂商由单一的市场能力逐渐转向技术、品牌、产品、渠道的综合竞争力,VK为代表的中小厂商守住细分市场尚可维持,但是试图同大厂商开展全面竞争就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受制于技术问题,其推出了多款以“超薄”为卖点的手机都停留在样品阶段,始终未能形成强大的销售;模仿式的手机设计也招致了相当多的非议,对于VK品牌的美誉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最典型的做法是,VK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将摩托罗拉和三星的手机拿来(如VK2020模仿摩托罗拉L6,VK900模仿三星D428),照搬样式快速生产,并以比摩托罗拉和三星低1000元左右的市场价格出手,使VK在一段时期内,获益颇多。
然而,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摩托罗拉和三星手机在市场上的节节败退,再加上上述厂商在新产品的保密工作上的加强,在设计和创新方面并无优势的VK,在市场上窘态迭出,产品销售一再受阻,极大地打击了渠道商的信心。
“我们在很多展会上,越来越难以看到像摩托罗拉和三星这种大公司的手机新品。”李铁告诉记者,正是这一招数,使VK的许多产品,都要比市场同类产品慢上两三个月。
 
资金链断裂

唯开的资金链危机,其实在2004年10月,还没将厦门中桥更名为唯开中国的时候,就已经隐现。“当时的厦门中桥推出了两款产品,并不适合中国市场。因此,手机在市场上根本就卖不动。”再加上VK在产品规划整体不连贯,从2004年12月到2005年5月这半年的时间里,VK一直没有新产品上市,资金危机开始显山露水。“当时就连区域销售人员的工资都成了问题,时断时续。”知情人士如此说。
然而真正将VK拖入泥潭的,是VK高层曾一度得意洋洋的一宗并购案。2005年,头脑发热的VK方面意图效仿诺基亚,控制一家芯片公司,为VK源源不断地提供手机芯片和解决方案。正是这家法国的芯片公司,让VK倒尽了血霉。“投资之后,VK方面才发现,过于陈旧的生产工艺,根本就无法承载日新月异的手机芯片发展步伐,也就是说,VK投入的巨资,只不过打了个水漂!”李铁说。
这个“水漂”给VK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导致VK的资金严重周转不灵:不仅促销员的工资拖欠时间更长,就连当地市场负责人也一样,各地代理商的保价款、各地代表处的市场费用都在拖欠。“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唯开公司一直拖款、欠款,到最后,甚至经销商先付款也不能按款发货。”
 
综合实力脆弱

据诺盛电信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VK成立于1997年9月,当时只是一家生产手机锂聚合物电池的小厂,后来转产手机。2001年以后,VK抓住手机行业起飞的机会,通过提供OEM产品和设计生产体积轻巧的手机,实现了营业额和利润的快速增长,2004年VK全球共销售了240万部手机,实现利润高达120亿韩元,达到其事业的顶峰。
2004年以后,伴随着手机利润率的降低,手机生产的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显现,VK利润迅速下滑,2005年出现了649亿韩元的巨额亏损,2006年第一季度,VK又出现了89亿韩元的亏损。
面临亏损时,三星、LG为代表的大厂商借助集团的实力,容易渡过难关,但是对于以手机为主业的VK来讲,由于自身的综合实力过于脆弱,难以获得有效的援助。VK曾试图通过借款(向韩国运营商SKT借款100亿韩元),发行新股募集资金(约14亿韩元),出售(同摩托罗拉接洽过)等手段来避免破产的命运,但是,由于积重难返,VK最终无以为继,韩国手机制造业增长奇迹的创造者之一VK,终于宣布因无力支付17.8亿韩元的到期债务而申请破产。
诺盛电信咨询分析师韩小冰认为,伴随着全球手机市场竞争的加剧,由于手机行业利润的摊薄,来自银行和政府的支持在弱化,韩国厂商除三星、LG等巨头外,缺乏规模优势的中小厂商未来出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记者观察
强化企业持续获得发展的能力

VK落得今天的结局,令人感觉非常可惜。
对于一家综合实力较弱的手机厂商来说,资金链断裂、渠道商反水、产品规划失误……几乎每一招都可以致之于死地。
与其它行业产品不同,手机产品的变化对于行业影响特别大。比如,近两年流行音乐手机,你要是晚上一拍,你就注定是跟着市场后面跑的份。VK失败的典型就在于,除了产品方面跟不上,对市场把握能力差之外,还与VK的家族作风有关。据没有经过考证的消息,金荣一是李沏相的学弟,安赞柱则是李沏相的亲戚……当VK风华正茂的时候,这种裙带式的家族风格,还不足以影响大局,但当危机来临之际,所有弊端暴露无遗。
对市场承诺无法落实,伤害渠道,与渠道间产生信任危机……VK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而这种局面,与其它苦苦挣扎或者那些已经退出市场的手机厂商,是何其的相似!
手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手机企业的成败就在于是否具备持续推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手机产品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