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哈尔滨南岗区 |
这个双峰是曾经的旱冰场,依稀记得里面那处浪一样的场地,后来这片哈尔滨的乐园变成了飞驰大坑,再后来成了这对峰。
双峰右侧难看到渣的塑料大棚是喇嘛台遗址,那个标志性的建筑曾是象征哈尔滨的符号,后来这个符号在一次文化革命里被摧毁了。
塑料大棚存在的目的是提醒哈尔滨市民:咱的街道太葬,空气质量太差。
传说中的喇嘛台。不少市民要求重建喇嘛台,历史虽然不可逆转,但哈尔滨是要奔向明天的,甚至有人提议建造更高更大的喇嘛台,可惜这些声音目前都给当屁了。
对面是博物馆,这条马路没有天桥,行人跟车争行相当不靠谱。博物馆最早是个商场,改成博物馆后进去看的人也很少,究其原因是里面展品没有新鲜元素刺激,不过有国家养着,所以没生存压力。博物馆一楼出租给金店时没有任何合同,所以后来收不回钱。钱是否被那任馆长贪了也不得而知。
满大街要饭的丐帮组织愈发庞大,老中青年龄段分化有序,这点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大国以“和谐社会”自居没错儿。
大概这是一对要饭的恩爱伉俪,人世间最浪漫的事大概就是两口子一起慢慢变老,满大街乞讨。
中山路,两旁绿化带每年花不少钱栽花弄景,却没人知道司机在这样没有树荫的地方开车,车里会闷成啥样儿。开空调谁都会,一个按钮的事儿,但是现在不都讲环保吗?都讲减排吗?但哈尔滨咋就没有像样的林荫大道呢?
又见塑料大棚,像一砣大粪,灰不出遛地趴在环岛位上。通常运毒品的为过海关都会吞下装进胶囊的药丸,随后再拉出来,提炼出售,这砣大粪上的药丸大概是提醒人们,别在双峰下的巴娜娜吸毒,毒品是拉出来地。
天上的电线并非无轨电车时代的遗老遗少,大概是电工图省事胡乱牵过去的。
西大直街,已经可以看到秋林了。右侧那个雄伟的建筑物是效率低下,却待遇不斐的中国邮政;左侧葬了吧唧,设计老土的是大世界商场,卖杂货的。
左边绿的,是老秋林,手机广告那个是新秋林,如果外来游客本地也有商店,那么秋林从外边看看就可以了,进去的话可以买点儿吃的喝的。
秋林在大世界和破破烂烂的旧楼包围下显得十分Classsic。
当年秋林被港商收购引发了哈尔滨的地震,人们对秋林猪头管理者的经营不善扼腕不已。
建设街上乞丐海海地,成群结队的乞丐党比扭秧歌的岁数大,成员年龄呈现老龄化趋势。
婚莎摄影的利润到底多厚,没人算计,小青年儿一个个就是乐意往里扎,爱咋咋地!
右侧是著名的盗版书摊一条街,这些小贩连蒙带唬,买书的也大都图便宜,看似大家都受益,实际则是破坏了整个社会的秩序。日本社会有其先进的一面,比如人们从来不插队,因为他们明白,今天你插队了,破坏了秩序,占了便宜,看似是出喜剧,但是明天别人都来插队,受害的不光是你自己,还有你的同胞。
妈的,是个悲剧。就这样,秩序被破坏了,余秋雨不写了,民族的耻辱,但现在没人明白,都只顾眼么前儿的那点儿利益。
府里头批示这条盗版书一条街的,应当轮奸他姑娘一百遍,没姑娘的奸丫媳妇。
盗版书一条街,有这么强有力的生殖器挡着护着,在阳光下也显得那么地若无其事。
我盗版,故我在。
大部分买书的都知道这是盗版,但道德这玩意不靠谱,这点儿小事反射出整个社会的无奈现状,人人都踩过界,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又都觉得自己受益了。这是出喜剧,对吗?
博物馆,右侧是个国际旅店,装修还保持着上世纪8,90年代的风格。
不疼不痒,毫无可看性的雕塑,反映不出人文精神,摆在那里太无厘头。
难道是为了缅怀当年的旱冰场?有这公德心为什么不在某地再建一处?
单腿站着的雕像,俗得可耐啊。也不知道穿裤衩没有。
一处三角公园,记得几十年前里面曾经有不少小树,后来没了。
国家X类保护建筑上挂满了广告牌。
一砣大粪。
中央的建筑是曾经的国际旅行社,改建了200来年了,至今还在施工。
北方剧场。
有些莫名其妙,不过,这是北方剧场。
对面的红顶小楼算古迹,目前还不算危房,一楼卖服装。
西大直街,左侧还是大粪。
以前的展览馆,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分不清展览馆和博物馆。展览馆建设得早,采用了俄式建筑的标准,大厅举架很高,后来一直租床子卖家具,但是生意不咸不淡。 目前改成了家乐福。家乐福霸占此地后,马上把前面百亩草坪推平,改了停车场。
夏天把车扔这儿,回来进车里直接蒸桑拿,里面足有80°C。
北京已经开始在停车场里种植大量林荫树了,这样可以防止汽车过热,车也不至于晒得爆漆。哈尔滨什么时候开始整这景儿还不得而知,毕竟这对高官来说不算政绩,我们离希望中的人情味儿社会还很远。
海关街。
趴在这儿的车,邮箱质量不好的,直接就炸了。
南岗之行待续。
(之前有不少读者要求让余照点儿哈尔滨好看的一面,余手潮,不过也尽量努力把哈尔滨往好了照,相片儿不好看的话,大家多担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