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英语趋势和备考详细攻略
(2017-12-28 20:35:51)
考博英语趋势和备考详细攻略
文/唐静1
(本文曾完整发表在《英语世界》2017年第1期和第2期,转载请注明来源)
一、考博英语趋势
自1981年我国开始招收博士生以来,入学考试中的外国语(一般是英语,以下简称“考博英语”)就成了考生复习中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也是备考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的科目之一。近年来,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度”的推广,各大学的下属学院和博士生导师的自主招生权扩大,考博英语也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1. “申请考核制”和“传统英语笔试”双轨并行
几乎所有博士生招生单位都会用传统的英语笔试作为博士入学的初试,加以面试中的英语口语能力考查。但2011年开始,北京大学首次在光华管理学院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5个院系试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度”。后来,复旦大学的18个院系采用了“申请考核制度”。2013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将建立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机制作为国家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内容,这标志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申请考核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在此制度下,部分院校、部分院系取消了传统的英语笔试,转而以申请中的“外国语水平”作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
a. 通过国家六级(六级成绩达到425分)或国家四级优秀(四级成绩达到550分);
b. 托福(TOEFL)成绩达到90分以上;
c. 雅思(IELTS)成绩达到6分以上;
d. GRE成绩1300分以上(新标准260分以上);
e. 在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硕士或博士学位。
同时,全国大部分院校仍然把传统的考博英语笔试作为考查外语水平的重要方式。或者,即使是同一所大学,有些院系采用“申请考核制度”,而有些院系还用英语笔试方式。比如,北京大学在《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就规定,“2016年下半年,我校将继续举行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PKU-GATE),该项考试成绩将作为我校采用申请考核制招生院系认可的有效外语成绩”。清华大学也如此,有部分院系采用申请考核制,并在2016年9月组织了一次考博英语考试,但同时还将在2017年3月组织一次学校规模的考博英语“统一考试”。
综上所述,在“申请考核制度”下,传统的笔试——考博英语仍然是大多数院校会一直沿用的招生方式。
2. 英语试题难度不一,试题来源杂乱无章
除了全国的医学博士有卫生部组织的外国语统一考试之外(少数医学院仍然自主命题),考博英语都是本校组织命题和改卷。尽管有“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教学大纲”的规定,但各所学校有自身特色,博士生英语考试试题因而各具特点。这也导致各所学校的考博英语试题难度不一,试题来源杂乱无章。
一般而言,综合性大学试题偏难,而专门院校则特色鲜明。比如:政法类学校,英语试题会明显偏向政法专业;艺术类院校,试题一般都比较简单,且明显偏艺术;财经类研究所,试题偏财经;等等。
笔者曾专注研究各所院校考博英语试题中的“翻译部分”,13年来,对全国重点院校的考博英语翻译试题都有统计和初步研究。翻译的题型和出题来源复杂到:
有只考英译汉的;
有只考汉译英的;
有英汉互译都考的;
有只考长文章划线句子的;
有只考单独几个句子的(无文章、无逻辑关系的几个句子);
有考一段话的;
有考几段话的;
有考一篇小文章的;
有考散文的;
有考议论文的;
有考说明文的;
有考时政新闻的;
有考国家领导讲话的;
有考古文翻译的(古代汉语翻译成英语);
有直接考专业八级原题的;
有从托福、雅思、GRE,甚至大学英语四六级选文的;
有从《时代》《经济学人》等报刊杂志选文的;
有从《大英百科全书》上选词条的(比如北京师范大学05年和06年的英译汉);
有从《罗马帝国兴亡史》选段的(比如中共中央党校);
更有甚者,出题人自己把一篇英语文章翻译成中文,或者自己去找英语文章网上的中文译文,再把中文译文变成“汉译英”原题来考查的……
二、搜集资料,研究真题
上述问题看起来很麻烦,但对考生而言,专攻目标院校考博试题,分析该校历年考博英语真题,弄清试卷上的每个题型,有针对性地复习就好。
1. 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的最佳途径应该是从目标院校获得第一手考博英语历年真题。如果是全校统考,一般可以去校研究生院了解;如果是申请考核制度下的院系出题,可以到院系办公室了解。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轻信网络上购买的历年真题。如果招生单位没有第一手历年英语试题发布,比如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那么从网络上得到的所谓历年真题也是虚假信息。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向上一届刚参加完博士研究生考试的同学请教,了解考博英语试卷的题型和大概内容即可。
除了绝少数学校,全国绝大多数招生单位都会公布历年考博英语真题。如果可能,多找到历年真题,并加以初步研究,这是考生最需要做的事情。
2. 研究真题
对真题的研究,可以从大小两个方面着手。
从大的方面说,要看历年题型和分值的变化,尤其是最近3年左右试题中出现的题型和分值变化。比如,社会科学研究院的考博英语命题一直比较严谨,也基本上不会有变化,但从2015年开始,社科院考博英语试题增加了内容,即“7选5”和“写概述”,各占10分。这种对试题宏观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握试卷结构,知道试卷中哪几部分所占分值更大,从而对比重较大的题型进一步研究,重点复习。
从小的方面说,我们要对试卷中分值较大的重点题型做进一步微观研究,了解某一个题型的分值、试题内容、出题来源等。比如:
中国矿业大学考博试题翻译部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上述宏观尤其是微观研究,我们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命题人的一些出题偏好,备考也就更加充分
三、考博英语复习规划和复习方法
全国绝大多数院校都是在每年3月举行博士生招生考试。绝大多数考生都是在新年元旦许下考博愿望,1月份才开始真正充分备考。也就是说,60天到90天左右,是考博英语复习的最佳时间,绝不可荒废。
按照考博英语题型,每一位考生要重点复习以下四个方面:1.单词强化记忆;2.阅读精读,逐句翻译;3.听力(部分院校没有听力);4.写作。笔者建议,最好每天有至少3个小时的英语复习。
60天计划可以这样制定:
第1天到第10天:梳理词汇量;阅读精读,逐句翻译;听力听写
第10天到第25天:强化记忆生词;阅读精读,逐句翻译;听力听写
第25天到第50天:第二遍强化记忆生词;阅读精读,逐句翻译;听力听写;作文背诵和仿写
第50天到第60天:真题单词整理和记忆;阅读精读,逐句翻译;听力听写;作文背诵和仿写,模拟考试,控制时间
下面,笔者会结合时间规划,从上述重点复习的四个方面详细说明复习方法。
1. 单词强化记忆
单词是英语学习永远的痛,必须要克服。背单词的不二法门:重复,重复,不停重复,把暂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基本词根词缀肯定要掌握。单词强化记忆,是要在最短时间记住单词的“核心意义”,即该词的基本意义。
首先,有人会问,多义怎么办?生僻意义怎么办?多义,可以在基本词义上引申;既然“生僻”,就不会考。换个问法,该掌握的多义和词组怎么掌握,答案——在“阅读精读,逐句翻译”中掌握,在应用中记忆。所谓“强化记忆”,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最多的单词。
其次,用什么单词书?——适合自己的单词书!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单词书?——“较薄”的单词书,略高于自己现有单词水平的单词书,最合适。
“较薄”,所收单词意义比较核心,没有乱七八糟的例句,因为如果例句太多太难,考生往往看不下去,背诵时间太长,强化记忆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薄一点”的词汇书,只有核心意义的词汇书,可以随时背诵,随时复习。
“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词汇书”,背诵这样的单词书才会有提高。艺术类院校的考博英语,如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试卷总体难度不大,且考生英语能力总体不高,平均词汇量都在四五千,那么最适合的词汇书就应该是6000词汇的。若本来词汇量在4000左右,却要硬撑去背个“一万词汇、专八词汇”,那太难,效率也绝对高不了。再比如,目标院校试题难度可能与专八接近,而你的英语总体水平还行,且四六级都顺利通过,考研英语成绩也在60分以上,估计词汇应该在6000左右,就可以适当选择背诵“一万词汇、专八词汇、考博词汇”。
第三,怎么强化记忆?第一遍,梳理词汇量。把自己选择的词汇书用10天左右通看一遍,专门挑出不认识、不熟悉的单词,做标记,便于后面强化记忆。把书读薄。这一步,一定要尽可能穷尽生词。要快,只要看一眼觉得不能立刻想起这个单词意思的,标记;要准,注意形近词,如果不能准确想起意思,标记。
接下来,就是记忆梳理出来、做上标记的单词。第一轮强化记忆,15天左右;第二轮强化记忆,25天左右。每天重复,直到生词越来越少,记忆越来越清晰。
2. 阅读精读,逐句翻译
几乎所有学校的考博英语都有阅读,而阅读在试卷中分值也不小。阅读,尤其是阅读精读,或者说笔者一直提倡的“阅读精读,逐句翻译”,是提高英语总体水平的最佳方法。
考博阅读文章,最好采用“五步精读方案”。
第一步:模拟考试——做阅读选项;
第二步:逐句翻译——逐句详细掌握整篇文章中每一个句子的单词、语法结构、中文意思、英汉翻译技巧,甚至能做到“看着汉语译文,回译出英语原文”;
第三步:重做选项——在第二步完全掌握文章、弄懂原文之后,再回头重做选项,进一步检查第一步模拟考试的结果;
第四步:分析对错——核对阅读选项答案,分析选项对错,这一步是提高阅读正确率最重要的一步;
第五步:巩固复习——随时复习,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文章中每一个单词都掌握,确保文章中每一个句子的结构和中文意思都知道,确保文章每一个选项正误原因都清晰)。
上述五步,每一步都很重要,每一步都要踏实,每一步都要做到位。
再进一步解释一下第二步“逐句翻译”。这个过程比较煎熬,也比较耗时,但非常有效。个人以为,它是最有效的“考博英语复习方法”,也是最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案。需要大家沉住气,脚踏实地,慢慢做。笔者称之为“七步翻译法”。
(1)抄——抄写英语句子。手抄一句,翻译一句,搞懂一句,这才叫“逐句翻译”。别图快,不建议用电子稿,手写一遍,单词会加强,英语写作能力会加强,汉英翻译能力也会加强。抄写的时候,要注意英语单词的拼写,还要注意冠词、介词、单复数的使用。
(2)译——自己翻译。不查词典,别看任何参考译文。硬着头皮翻译出一版中文,尽管可能不是人话,也要硬译。没关系,谁都是从很烂的中文译文开始提高的。这一步只需要督促自己,把每一个阅读句子当作翻译模拟试题做下来。
(3)查——查阅词典,适当分析英语句子的语法结构,为进一步翻译打下单词基础和语法基础。这时候,就可以适当弄懂自己在这个句子中想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单词,包括单词的词性、单复数、多义、搭配、用法等等;适当笔记。
(4)改——修改译文。修改自己的第一版译文。如果有必要,请重新翻译。别偷懒,只在原来译文的基础上删改增加,要完全重译,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一步才是真正提高翻译能力、英汉或者汉英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5)对——对照参考译文,分析自己对错。一般可以从“大意是否相同、修饰是否正确、用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通顺”四个角度来分析。如果错,要分析为什么,是什么导致了错误。
(6)记——记住这句话中的单词、词组、长难句的句型结构、翻译方法、句子的意思。
(7)回译——随时复习,并进一步思考,如果用这个句子来写作文,怎么写?如果用这个句子的中文来做汉译英,怎么做?
这种“逐句翻译”,如同练“内功”一般,非常有效,很多考生在这种方法的帮助下,圆了自己的博士梦。曾经有一个报考中央民族大学藏传佛教专业的考生,英语四级水平不到,就这样“逐句翻译”了中央民族大学8年阅读真题,后来在考试中获得70分的高分,如今已博士毕业,在某研究机构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了。以下是一名考生的“逐句翻译”笔记,可资参考:
2005年Passage 1
【句】A famous Native American proverb tells us “We should not judge another person until we have walked two moons in his moccasins.”
【译】美国有一句很出名的话告诉我们说:“只有穿着这个人的鞋子走了两个月亮,我们才能判断这个人。”
【查】Native American // 北美土著居民,印第安人
proverb // n. 谚语
moon // n. 月亮
moccasin // n. 摩卡新软皮鞋,软帮鞋
【结构】A famous Native American proverb tells us(主句) //“We should not judge another person (直接引语作tells的宾语从句,其中主句是we should not judge…)//until we have walked two moons in his moccasins(until时间状语从句).”
【改】印第安人有一条很著名的谚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穿别人的鞋子走两个月,才能去评判这个人。”
“阅读精读,逐句翻译”的过程,要伴随整个考博英语的复习阶段,所以在前述“复习规划”中,每天都有“阅读精读,逐句翻译”这项任务。开始可以慢慢做。笔者建议,前四篇阅读文章可以一周完成一篇,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每天精读、翻译一段话就好。一般完成一篇文章以后,应该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觉得“自己的英语能力像换了个人一样”。要由慢到快,慢慢体会自己英语能力的积累过程。临近考试前,“阅读精读,逐句翻译”依然要保证每天做一小段,时间会快很多,富余的时间可以把没有做完的阅读真题用作考前模拟。
尽管听力一般都是在考博英语试卷的第一道试题,但因为部分学校不考听力,笔者把听力训练方法放到这里来说。提高听力的不二法门:听写!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模考
不用说,严格按照考场状态,根据自己掌握到的听力答题方法,初步模拟考试。
考博听力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短对话、2)长对话和篇章。3)一些学校有填词题。考场上面临的挑战在于,必须一边回忆听过内容,一边从四个选项中快速判断出正确答案,排除错误答案。如果平时不连续播放,不练习快速判断和排除,就会在考场上出现犹豫踌躇,一旦迟疑时间过长,就会连续出现错误。可见听力考题除了听懂原文,还需要做一些选项排除训练,这也是训练的重心,但是却被不少同学忽略了。
就听力做题技巧而言,有以下四点需要注意。
其一,注意提前浏览选项。将选项中的重合词汇合并,可以加快浏览选项的速度,又是题干中的数字、介词短语等往往可以帮助考生预判题型种类。
其二,注意短对话中第二个人的注意语气语调。短对话中一般第一个人负责引出话题,而第二个人回答问题时会有一些语调上的变化,从而暗示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往往是解题的线索。引导我们找到选项。
其三,注意长对话和篇章的前四句和后三句。无论是长对话还是篇章,听懂前四句至关重要,这里往往关系到文章的主旨和说话者的态度,肯定有出题的地方。如果出现了和转折有关的词汇,则更需要注意,这里往往会出现新的观点,需要注意。
其四,注意错误选项特性。这一点很像阅读理解。每道听力题由四个选项构成。一对三错。找到错误选项的特征,练习排除法,可以提高考生的排除能力,这样可以迅速定位,排除干扰,锁定正确答案。不经这个过程,就会出现听得懂,做不对题目的现象。一些表示否定的词汇要有印象,在选项中出现时,要有排查意识,如no, little, few, hardly, barely, 一些形容词也有含蓄否定的含义,如be far from being, be in short of, less possible (impossible),一些动词如fail to, lack, refuse to, deprive of, overlook, ignore, neglect, discourage,都含有否定含义,可以将文章中的否定词,用含蓄否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语义含蓄,不留神就会经常“中招”。
2)粗听
不看文字材料,以至少一个段落为单位,或者以一道听力试题为单位,听三遍,把听到的零散单词或者句子片段写下来。
这一步,不能暂停,要刻意注意培养“快速笔记”的能力。所谓快速笔记,就是自己在练习听力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套符号体系。一开始学记笔记的时候,要控制住自己要把单词写全的冲动。
比如week可以简写为wk;year用yr;day用d;hour用h。
当然也有人习惯用数字2来表示一切与two,to等类似的发音;用4来表示four,for等类似的发音。
还有人习惯用 “∵”来表示because, since, as, for;用“∴”表示therefore, so, hence;用“//”表示end, stop。等等等等。
这些笔记方式具有明显的个人特点,实用快速,可以在我们听力中,最大程度提醒我们再现相关细节。
3)精听
看文字材料,一句一句往下听,听一句写一句。这一步要随时暂停,同时每听一遍,还要善于巩固自己刚才笔记的内容。
要听懂每一个单词、哪怕是介词、冠词、连词、连读、吞音都要听出来,写下来。这一步就有点类似于阅读文章的逐句翻译,其中有搞不懂的单词和结构,要尽可能彻底弄懂。
4)跟读
再听这个句子,跟读。丢开文字材料,依然清晰听到这个句子每一个单词,跟着他说出来,最好能够诵读出声来。直到能够完全跟上听力原材料的节奏,这个听力段落算是圆满完成。
这种“逐句听写”的方式,要贯穿你的真个考博复习过程。每天练习的时间,至少要保证在30分钟以上,一般一个月内有很大的提高,甚至对口语能力,英语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4作文背诵与仿写
作文的基本复习方法,一定是背诵、仿写两者结合。有人只知道背诵,但是从来不知道下笔写。既然叫“写”作文,背诵也是一种有效的强化输入英语的方式;但是写作是英语的输出。所以,背诵,仿写两者都不可以偏废。
那么具体到写作的准备,应该注意什么呢?总体而言,有三点:1)固定首尾段;2)先易后难,跳背;3)归纳。下面一一解释。
1) 固定首尾段
和最初硕士研究生全国英语统一考试的作文不同,考博作文多为命题作文。要么让考生对于现象发表看法;要么就是两种观点对比,让考生做出取舍。这种情况下,考生的观点就比较重要了,考生可以首先固定住一个基本框架,通过表达自己观点态度的方法,只练习第一段。在较短的时间内,考生因为基础问题,未必能很快背下整篇英语文章,并形成默写和换写。但是如果在短期内只练习第一段,那么就能迅速定住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这样做看起来有些反常规,但是可以迅速熟悉议论文的大致框架结构,形成思维轮廓。
学会写作文第一段,功利一点说,也会给改作文老师一个极好的第一印象,因为他们知道你不是随随便便背诵一篇所谓的“模板”敷衍了事,为获取作文高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后练习尾段,注意尾段的立场要和首段相一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走题。在大致框架熟悉之后,才有可能腾出时间去练习最为复杂多变的第二段、因为这里有时需要进行说理,有的时候需要举例说明,而由于体裁不同,这里的句子肯定会不一样,是最为耗费心力的部分,也是最不可测的部分。考生费尽心思搞各种“模板”,都是为了写好这里。因此在首尾段形成一定印象之后,考生将有充分的时间复习各种题材的延伸句部分,因为这里写好了,才能真正拿到高分。
因此,要想摆脱遥遥无期的通文背诵,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先取首尾,再攻中间。
2) 先易后难,跳背
考博写作可以先从熟悉题材背起,然后再背不熟悉的题材。如果背诵默写是基本功,那么选择背诵顺序就是战术和韬略。
考博写作的题材庞杂。例如,在经常涉及的广告诚信、环境保护、亲情关爱,到文化交流、子女教育、人生价值、心理健康等话题中,即使重考,也会有微观的变化,不采取连续重考方式,这种情况下,如果考生采取从熟悉到困难的背诵顺序,更容易在短期内形成深刻印象。
《孙子兵法》第五篇《兵势》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于考博写作的准备很有启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反映在写作考试准备的准备上,就可以阐释为:背诵是正,不背肯定不能应考;先易后难,则是奇,先背哪个题材、再背哪个题材,却是我能决定的。不背肯定不行,因为不背就只能原创,而原创只能有两种结果,水平高的怎么写都能解释自己,直接高分,而不会写的,则可能自己犯错,直接低分。这种情况下,如果卡在一个不熟悉的题材上,久拖不决,那么就会成为消耗战,这种情况下要善于从易到难,所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这种方法有点像打仗的时候攻击敌方的阵地,如果该阵地地形险要、防守严密、正面攻击受阻、久攻不下。就应采取穿插、迂回、分割的方式,将数量繁多的考博文章分割为板块,然后分进合击、避实击虚、一点一点地将蚕食掉。如果一个题材一时背不下来,也不要着急,可以暂时绕过去,先背难度较小的,然后再绕过来对难度较大的进行重点复习,不在某个题材上一味耗费时间。所谓“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就是这个道理。
写作考试,本质在写,背只是复习手段,不是目的,但是大多数考生写作基础薄弱,培养写作习惯谈何容易,所以背就成为基本的复习首段。就是背诵,也要选择一个较为合理,自己觉得合适的背诵次序,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归纳整理,要不贪多,写得准,追求通用性,就往往能够抓住某个题材的规律,用类似的写法进行套写和仿写。当然这样写作对于考生也有一定的要求,如考生需要有归纳总结的意识,最为重要的是,考生应该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背诵是最为传统的写作准备方法,但是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其间还有其他方法进行辅助。总结归纳能力不强,尽管十分努力,但是效果通常不佳。基础薄弱者反而更应该讲究方法,因为这样才能让复习进行下去,有效的复习方法,加上勤奋,才能使考生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5汉英翻译,三步策略
(未完)
注释:
1. 北京新东方学校考博翻译、考研翻译、专八翻译等课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