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宴》里“山有木兮木有枝”的英语译文

(2006-09-21 12:51:11)
分类: 翻译理论浅谈

?/P>

 

《夜宴》“山有木兮木有枝”的英语译文

 

    “阿米”同学在评论里面问我,《夜宴》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怎么翻译。刚才写了2500字的考研句子分析,原来准备去“整”点吃的。没去。接着写。

    就《夜宴》里面的这首歌的来源,大家几乎都知道,是来自《越人歌》。据《说苑》记载,这首歌是从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过来的。借题想说明翻译的问题。

    好多人都误解了翻译的概念,翻译的概念很大。比如说英语翻译成汉语是翻译,四川话说成普通话,也是在翻译。洋洋大中华,有历史记载的翻译可以追溯到周王朝。在《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传》里面有记载:

        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交趾之南,有越裳国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遥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

     从上面我门可以看出,所谓“三象重译”和“重译而朝”就是用了三个译员,你说给我听,我翻译给第二个译员,再由第三个译员转译给最后的听者,这样一层一层翻译过来的。

     而《越人歌》则是楚国和越国交际是的翻译故事:

     据楚大夫辛庄说,当年鄂君子皙“泛舟于新波”之日,有个越人“拥楫而歌”(歌词的音译我曾经在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里读到),而歌词的意译则就是《夜宴》里所唱的《越人歌》。根据马祖毅先生的说法,《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篇诗歌翻译

     现在要把越人的歌翻译为英语,其实,这里面有至少有“二象”在翻译了。我充当了其中的一个译者。对“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我参考了剑桥大学一位学者(具体名字和出处,我忘记了,凭以前的记忆是如此),改译为:

    On a hill is a tree, on a tree is a bough;

    My heart for the Lord, but he never knows.

    稍微说明一下这个译文:

    我觉得是比较对仗和压韵的。在翻译中,最容易落入俗套的是第一个句子。但是,采用倒装结构就稍微显得那么一点诗化。同时,“枝”的英语有很多,如branchlimbtwigwattle等等很多,但是考虑到整个诗句的音节数量和与下面句子用元音来压韵比较适合,用bough最为合适。但是,其实如果考虑到整个汉语原文的“枝”与“知”的意思相同的这层意思的话,肯定是没有办法来处理了。

    后面第二个句子,就那样处理了。大家都看得明白。不过很显然,我还是漏掉了“说(悦)”这层意思。

    翻译很难,如果要分析里面的很深的东西,可能会更难;再涉及“可译性”、“缺失”、“读者接受”等问题可能就是难上加难;简直是一种折磨。但是,我愿意受折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