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凤庆走笔之青龙桥

(2020-10-11 13:31:34)

凤庆走笔之青龙桥

大卫

 

说到凤庆,大家首先想到估计是名扬天下的滇红茶。其实,明郭时期,凤庆最出名的茶叶,并不是滇红,而是出自段逸甫茶园的“凤山春尖”。此茶是明郭时期云南茶叶的极品,没有之一。但今天不想和大家讲凤庆的茶,而是想与大家说说凤庆三大古迹中最出名但业已消逝的青龙桥。

4880公里的澜沧江上,有数不清的桥梁:溜索桥、藤桥、竹桥、铁索桥、钢索吊桥、水泥大桥——但青龙桥,是独有的一座,是无法忘却、无法替代的一座,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云南其他桥梁无法比拟的。

凤庆走笔之青龙桥

青龙桥在凤庆县城东北约60千米。作为澜沧江上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先后十余次被毁,十余次重建。为什么屡毁屡建?因为青龙桥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建国前,一直是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是中国交通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的咽喉要塞,其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内地进入云南临沧的必经之路。

在这里,曾走过叱咤风云、享誉中外的名人志士、英雄豪杰,走过络绎不绝的马帮,也走过抗*日盐真君的千军万马;这里的每一股铁索,都沐浴过枪林弹雨;每一块木板,都铬下了历史的深深印迹。所以在历史上也是云南省内影响比较大的一座桥。

凤庆古称顺宁府,以产茶著称。但由于凤庆地处大山腹地,交通闭塞,加之澜沧江阻隔了与内地的交通,凤庆的茶虽好,却一直无法运往内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顺宁知府刘靖在凤庆县城东北约50公里的澜沧江上,亲自督造修建了青龙桥。青龙桥全长93.52米,宽3米,桥身距江面高15.64米,桥体由16股铁索构成,呈现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上的三奇: 

凤庆走笔之青龙桥

一奇:青龙桥固定铁索别开蹊径,先在江崖上凿一U型的“牛鼻子”岩洞,将铁匠手工锻造而成的16股铁索穿洞而过,再以石墩高高托起,横过江面。此洞在桥梁建筑史上价值独特,这是“牛鼻子洞”之奇。

凤庆走笔之青龙桥

二奇:青龙桥16股铁索,14股在下,2股在上,分布两侧,整个桥面江心高、两端低,状如飞虹,飞渡两岸,这是“高桥飞虹”之奇。

凤庆走笔之青龙桥

三奇:青龙桥两端建有桥廊、桥楼,廊、楼相连,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廊可供行人休憩避雨、凭栏远眺澜沧江风光;楼可令兵*丁住宿守望。而两岸驿路相接,楼门暮闭晨开,更有一夫当江、万夫莫开之势,自成一种景观,这是“桥楼江关”之奇。

青龙桥不仅设计精美、造型独特、工艺高超、结构牢固,还比著名的西南第一大铁索桥——霁虹桥长30米,在清代,成为顺宁府的第一宏伟建筑。由于该桥的工程巨大、桥面艰险,知府刘靖将其取名为“青龙桥”。

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当年建桥时,请了剑川排名第一的石匠蔡登燃师傅。蔡登燃师傅为调查水文和地质情况,花了半年时间,但桥址迟迟未选定。一天清早,老师傅突然看到一条美丽的晨雾平铺在澜沧江峡谷最狭窄、最陡峭的江面上,以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便决心将桥址选在这里。

建桥时,蔡师傅组织村民们先在两岸的绝壁上凿洞,再用16股铁索往返穿于洞中,而打造铁索,就整整用了5年时间。在铁索即将合龙的一次劳作中,老师傅的儿子一脚踏空,不慎坠入滚滚的澜沧江中。就在他坠入江面的刹那间,江面上蓦然升起了一股浓雾紧紧裹住了他,当地人纷纷传言这桥建在了龙脉上,是一条青龙接走了老师傅的儿子。于是,青龙桥因此得名。

凤庆走笔之青龙桥

在修建青龙桥时的100多年前,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驴友徐霞客明曾于崇祯己卯年(1639年)八月初七,从永昌(保山)城到达顺宁(凤庆)城,在顺宁至云州(云县)之间考察;十四离开顺宁府城,十五渡澜沧江至阿禄司(今凤庆县鲁史镇),十七到大理州蒙化(巍山),成为在他之前乃至他以后的400年里,唯一走完茶马古道——“顺宁道”全程的历史学家。

以当时的顺宁为中心,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北道,一条是西南道。其中的北道,起初,是用竹筏在漭街渡口将茶叶和骡马分别渡过澜沧江,经鲁史、犀牛,再以竹筏在犀牛渡口舟渡过黑惠江,然后经蒙化抵下关,再转运于丽江茶马市场,销往康藏。

当时乘舟北渡的徐霞客绝不会想到,在他渡过澜沧江、离开这里100多年之后的1761年,在他笔下的这条茶马古道上,会修建最后也是最巨大的一项古道建设工程——青龙桥。青龙桥选址于茶马古道中的北道,桥修好后,北道的舟渡改为索道,自此,一批又一批驮着茶、土特产品的马帮,过青龙桥 ,爬上“骡马萎”坡,过鲁史、犀牛,乘筏横渡黑惠江抵达下关。

横跨澜沧江南北的青龙桥,联结着鲁史镇(中国神秘的三大古镇之一)的金马村和小湾镇的正义村,自然也联结着临沧和大理两个地州。自建成之日起,这座桥就成了历史上顺宁府通往下关、巍山的唯一桥梁和顺宁府各辖地到昆明的必经之路。由于扼守要塞,青龙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隘,从建成起,就常年有兵*丁看护,明郭期间,最多时有一个营的兵力驻守。

凤庆走笔之青龙桥

从青龙桥上走过,最引人心旌摇曳的,除了脚下的滔滔江水,两岸的对峙绝壁,还有数百年间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们从这险峻的青龙桥上走过时,留下的题诗吟联。青龙桥的题诗吟联之多,在澜沧江上的众桥中实为少见,桥墩上、桥门上、铁索拴着的石壁上,桥头两边的山崖上,目光所及之处,尽皆高走低伏、龙飞凤舞的诗赋楹联,令人流连忘返、痴情迷恋。

面对滔滔江水、山崖绝壁,被誉为“昆华五子”的清代大理诗人李于阳曾赋诗曰:“横亘水钟秧,垂虹百丈长。铁索飞碧落,石壁破青沧。浪急蛟龙吼,山深猿穴藏。临流凭眺望,天堑壮遐方”;诗人毕映霄题曰:“报罢南闱十一秋,苏秦已被黑貂裘。题诗温自追司马,气阻长江水不流”;梅争彩赋曰:“何处骄龙逃至此,一卧长波永不起。天公不使龙飞去,削壁千丈筑囹圄。”

这其中尤引人注目的,当数被后人一遍遍用朱漆刷新的一副对联了。“笔扫千军,题桥早已羞司马”,这是张汉臬的上联,下联则由江北诗人毛健对上:“图开八阵,排石还当法卧龙”。整付对联工整、严谨,自成一体。湘中杨国栋撰联“是几时混沌凿开,铁索连环,万壑千峰通鸟道;将半壁河山撑住,金汤巩固,蛮烟瘴雨落虹流”,被许多人视为青龙桥上,最为精辟叫绝的一副对联。

遥想当年行走于高山峡谷间的文人墨客们,初见青龙桥时,内心涌动的是何种情绪?何种感怀?对此,我们也许无法准确体会和理解,但那些留在桥上的诗赋,历经风雨百年却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淡化,而仍能象一拨一拨的江涛一样,湿润地流进了许许多多行旅者的心田。

凤庆走笔之青龙桥

历史上的青龙桥,或毁于大火、或毁于暴风、或毁于占乱,曾十余次被毁,但屡毁屡建,足见其当年地位之重要。据史载: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青龙桥遭受火毁,由当时的知府黄德濂主持重新修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青龙桥再遭火毁,由知县麟德率士民修复;咸丰七年(1857年),青龙桥毁于战乱,十八年后,也就是同治十三年(1875年),由知府陈泰琨饬士民筹款修复;光绪十三年(1887年),暴风中的青龙桥突然铁索齐齐断落坠江,知府萧凤仪、知县胡政举带领士民捐资重修。

此后的明郭年间,又遭屡毁的青龙桥又经屡次重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大举入*侵,仅约一年半时间,半个中国落入日*寇魔*爪。1938928日,日*寇派出9架飞机第一次洪炸昆明。1941421日,三架日*寇的战机飞临青龙桥上空,连续投掷了13枚炸*弹。由于青龙桥位于茶马古道上,北接大理、昆明,南走云县、临沧,又可通耿马、镇康,直下缅甸。日*寇重创青龙桥,其用心可谓险恶歹毒至极。所幸此次洪炸,只炸*毁两岸松树十余棵,江面上窜起13股几丈高的水柱,青龙桥丝毫未损。但日*寇并未死心,又后多次派飞机洪炸青龙桥。由于青龙桥两岸奇峰耸峙,地势险要,桥体深藏在澜沧江峡谷的大山皱折中,敌机无法俯冲,阴谋从未得逞。

当时10万钟郭军*队防守怒江,粮食弹*药、军需物资,不少都是经青龙桥南下运抵的。在抗*日占争中,青龙桥可谓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距青龙桥上游不远的漭街渡建起了公路大桥,青龙桥从此行人冷落,逐渐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仅供附近的村民过江行走。但鉴于它在历史上所发挥过的独特、重大作用,政府多次拨款对它进行修复。

凤庆走笔之青龙桥

20041025日,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云南小湾水电站大江提前一年实现截流成功,此举标志着小湾水电站已进入292米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基础的开挖及浇筑阶段。而随着这座水电站截流后的蓄水,附近横跨澜沧江的桥梁都消逝了。这其中,列入郭家级文物的青龙桥址也从此长没于澜沧江底,彻底从人们的眼中消失。

此前,青龙桥址将永沉江底的消息牵动了不少人的心。 20042月,云南省考古研究所、临沧地区文物管理所、凤庆县文体局等组成的勘察设计组再次对青龙桥进行了勘察、测绘。但考虑到小湾电站是郭家钟点工程,工期紧、任务重,遂决定严格遵照郭家文物保护有关规定,对青龙桥进行拆迁,并将青龙桥迁移到凤庆县罗闸河,按照原状恢复重建。

罗闸河是澜沧江的一条支流。将青龙桥迁移到此河上,是经过多次勘察、测绘、研究后的决定。对于这座著名的青龙桥,勘察设计及施工人员对桥两端进行了认真的考古发掘和清理,全面详尽地收集、保存了现有资料,包括测绘、照相、录像、文字、复制模型等;对从原桥拆下的所有构件进行残损鉴定、分类编号,通过人力、畜力、船运、汽车运到搬迁点;同时对桥旁的摩崖石刻,先进行化学清洗、加固、封护等,然后用电动珍珠锯进行分块整体切割,随青龙桥一道,易地保护。

凤庆走笔之青龙桥

为此,相关部门投入了巨资。但是,即使青龙桥可以挪到它处复制,那种“笔扫千军,题桥早已羞司马;图开八阵,排石还当法卧龙”的磅礴气势,那种“回环鸟道接长桥,云影山光入望遥”的苍茫意境恐怕是无法复制、难以重现了。走过、路过、见过青龙桥的,虽然老桥上的一些细节依然清晰可见,但即使用再高水平的工艺确保“修旧如旧”,但终究物是人非,老桥的英姿只能永远地埋在自己心中,成了永不腿色的记忆;与青龙桥失之交臂的,从此只能做一个梦的瞻仰者,或是到罗闸河,寻找梦的延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特朗普
后一篇:溜索上的人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