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崔颢《长干曲》赏析

(2020-02-16 22:49:56)

崔颢《长干曲》赏析

崔颢《长干曲》赏析

大卫

 

偶然间的相遇,然后怦然心动,一见钟情,这大概是爱情中最令人陶醉和神往的一个阶段。善于感物抒怀的古代文人,自然不会忽视这一可遇不可求的化学反应,而用他们细腻又敏感的笔触,写就了一首首经典的爱情诗词。如《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又如唐末五代词人韦庄《思帝乡·春日游》:“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首《长干曲》,也是关于一见钟情的经典诗作,它出自于唐代诗人崔颢之手。与其它诗词单方面的一见钟情不同,崔颢的《长干曲》是相互的,因此它的美好更令人陶醉和神往。另外,作为爱情诗,它既不艳丽柔媚,也不浪漫热烈,而是纯以素朴真率,道出男女一见钟情的美好,寥寥数十字,却美的令人神往。

《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

首先,结合整首诗的诗意,我们可以得知崔颢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即男女偶然在水上相逢,互不相识,女子却大胆地找话和男子攀谈,最后并船而归的画面。然后,我们便来看诗的前两句“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即这位女子在泛舟的时候,遇到了同样在泛舟的男子,于是便大胆地问对方,你的家住在什么地方?

还没有等到对方回话,这位女子便直接说自己的家住在横塘。“横塘”,在今南京市西南,即莫愁湖。很显然,这两句诗说明了崔颢笔下的这位女子,性格开朗、大胆,且善良、单纯。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位女子或许觉得太过直接,便立马对男子说:“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即你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只是听你的口音,觉得你和我可能是同乡。

那么男子在听到女子的这一番话后,他是如何回应的呢?“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也就是我的家临靠着长江,来去也都在长江边。很显然,这两句诗是男子对女子“君家何处住”地回答。同时,这里的“九江”就是长江,再结合题中的“长干”也有借指南京的意思,我们可以得知诗中的男女,所住的地方都在南京,并且出行也都是在长江上。

也正如后面两句所说:“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即你我都是南京人,为何我们从小却不认识呢?虽然从诗中,我们能看到女子大胆地找话题,去结识自己一见钟情的男子,但她本质还是保持含蓄的,所以才会以“或恐是同乡”来自我解释。而读来最后,这位男子显然也懂得女子背后的意思,并且也是一见钟情,所以他也含蓄的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流露出一种相逢恨晚的情绪。有了这种相逢恨晚的情绪,便能够说明此时偶然相遇的珍贵之处,也就把一见钟情的美好渲染到了极致。

唐诗中有许多老乡见老乡之作,比如王维在《杂诗》中的那一问:“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诗佛对故乡的想念令人动容。但象崔颢这样把老乡见老乡写成一场一见钟情的美好相遇,这在众多唐诗作品中还不多见。全诗虽然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但寥寥数十字,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也将一见钟情的美好表达的淋漓尽致,读后令人神往。因而,这首《长干曲》也成为了崔颢继《黄鹤楼》之后的又一力作,并选入了唐诗三百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