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奇皅“十六字令”
(2019-11-08 23:32:39)词牌奇皅“十六字令”
大卫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创作了三首小令,这三首小令都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山,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尽显山之体势、风骨,同时折射出伟人宏大的胸襟和抱负。三首小令原文如下: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三首小令不仅让人们看到了长征的不易,也让大家认识了一个极其少见的词牌名——十六字令。
十六字令,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归梧谣”“归字谣”“燕衔杯”“花娇女”。此调只见两体,均为单调四句十六字,属于最短的词。正体三平韵,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平声韵。变体两平韵,第二、四句押韵。
十六字令起源于唐代,当为湘中民间乐曲,后流行于南宋,现存最早用此调填的词是宋代蔡伸(名人秦桧的同学)之作。蔡伸用此调填了《苍梧谣》词,所以有人把此调叫《苍梧谣》。苍梧原是百越民族一个大部落的名称,后以区域名称延用下来,称为古苍梧。另有袁去华、张孝祥用“归”字起韵的词,故又名《归字谣》。元人周玉晨将此调改名为“十六字令”。周词首句为三字句,乃误。其实“苍梧谣”名在前,后称“归字谣”。此调原本只一体,为首句单字起式并押平韵者,后来在传抄中断句失误,因错就错,衍生出“三字起”新格式。另有清代黄德贞词名《花娇女》。
即如《钦定词谱》所言,《词统》及《草堂别集》收录周玉晨词“眠,月影穿窗白玉钱。无人弄,移过枕函边。”把“眠”字误为“明”字,可能是觉得此字单句,不合韵,便重新断句,以‘明月影’三字起句,以讹传讹,后来便出现三字句起式之另体。曹贞吉《苍梧谣》,便按周玉晨词的讹传体所填写,并名《苍梧谣》。《填词名解》卷一言:“《十六字令》有二体,以字数也。其单起者又名《苍梧谣》。”
格律说明: “十六字令”为单调小令,通篇四句,按字数排序为:“一。七。三,五。”结构布局上的突出特征是长短句交错,反差较大。
开首单字成句,领起全篇。首字押平声韵,一开始便定下全篇韵味,平稳又扎实。第二句为“仄起平收式”七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较为特殊,第一字不拘平仄,第三字须保持平声不变。按七律规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不能变。否则便称作“犯孤平”大忌。词中虽无“孤平”之说,但词家沿袭诗律,第三字也皆沿用平声。第三句为不押韵的三字句。此句要点在第三字必用仄声。其第一、二字可平可仄。
但在既往各家谱书,如《钦定词谱》及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中,此句皆定为“一字不易”,即第一、二字必平,第三字必仄。这类三字句,在各种常用调中,第一、二字平仄声并不那么限定,用平用仄者皆有。从所见各家词作,第一字以习用平声者居多。这是此调中的一个转折句,由前边的七言长句,突然跌落到三字句,节奏剧烈变化,声调昂起,转折跌宕。末句为“仄起平收式”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在五律中,其第一字不拘平仄,词中沿习之。
此为最短之词调,宋人作此调者仅三家,格律相同。此调全用奇句,音节短促,其一字句极难处理。调中五、七字句均为律句。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第一首末句“离天三尺三”,因系引用民谣,不可改动,故突破了格律。
“十六字令”词牌字数虽少,但句序排列长短交错,一字句起,七言句承,三字句转,五字句收,起承转合,腾挪跌宕,颇具表现力。此调有两种格式。
变格亦单调十六字四句,但第一句作三字句,且不入韵,故通篇只有两平韵,较正体少一韵。如周玉晨、曹贞吉词。
越是简单的,往往越不简单。《十六字令》虽然简单到只有十六个字,可是想填好却不容易。因此,历史上,写《十六字令》的词人并不多,写得好就更少。今天专门分享几首经典名作,以飨读者。
北宋·蔡伸《苍梧谣》: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南宋·李清照《十六字令》五首
《身》:身,蕙质兰姿赋性真。经风雨、更见彩虹心。
《心》:心,剔透玲珑善唱吟。开神韵,千载醉知音。
《诗》:诗,几许清奇几许痴。夕霞晚,魂梦几人知。
《婚》:婚,雪润梅花谢早春。嗟薄命,二度更伤心。
《殇》:殇,魂魄缠绵弱女香。惊身后,不朽是文章。
南宋·袁去华《归字谣》:归!目断吾庐小翠微。斜阳外,白鸟傍山飞。
南宋·张孝祥《归字谣》三首
(其一):归。十万人家儿样啼。公归去,何日是来时。
(其二):归。猎猎薰风颭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
(其三):归。数得宣麻拜相时。秋前後,公衮更莱衣。
清·曹贞吉《苍梧谣》二首
《团扇旧》:团扇旧,犹堪赠所欢。秋风起,恋恋故人难。
《寒涧水》:寒涧水,粼粼白石间。终难去,沧海作波澜。
清·黄德贞《花娇女·送皆令之西泠》:芳草织前溪。去路迷。丝丝柳,难系片帆西。

加载中…